往人少的地方走
作者: 站長 日期: 2012-05-28 22:55
最近得空,很仔細的拜讀顏純左副市長撰寫的《新鴉片戰爭-尋找現代的杜聰明》,說來慚愧,這本書2年多前就已經出版送給我了,我卻一直擱著,沒認真閱讀過。這些年來,臺灣各階層的人都習慣往人多的地方走,股市飆漲,大家一窩蜂跟買;房市看漲,大家搶進;景氣不好,大家擠搶公家飯碗;油電雙漲,大家搶屯貨物;哪裡人多,政治人物就往哪邊走……但,還是有一些人是寧可往人少的地方走,雖然在所處的時代踽踽獨行,終究能有一番不一樣的成就,為人類作出貢獻;史懷哲醫生、德雷莎修女如此,杜聰明如此,顏純左亦如此。
我並不是要寫顏副市長這本書的評論,只是在他的書裡他引用了美國詩人勞勃‧福斯特(Robert Frost)在〈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的部分詩句,我很驚訝,因為在這之前,吳鴻滄老師就經常提醒我:「校長,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往人多的地方走,有時選擇往人少的地方走試看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心有戚戚焉,所以讀到這首詩時彷若空谷跫音,久久回盪在耳際,想了解全貌,上網查了查,網路果然無所不通,最後一段原文如下: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的英文很破,不揣疏漏,試著意譯成中文如下:
也許某年某月後
我再次來到這樹林的分岔路
選了那條人跡罕至的
一切終將不同
如果真的能讓我們再度回到人生旅途的某個分岔路,再重新選擇那條人少的路途行走,人生的境遇和結果必然會有所不同。只是,在選擇的當下,又有幾人真的能看透生命的本質和意義,選擇那條人跡罕至的。
8年任期將屆,離開樹人是必然的,但是選擇未來服務的學校卻始終困擾著我,關心的朋友提供許多思考的方向和抉擇,大校、小校各有析論,我不清楚我的選擇是該往人少的地方走還是往人多的地方走,或許這得等多年以後才能論斷。但是,我不禁反覆咀嚼,人少的地方?人少的地方?不應只是人跡的數量那般膚淺,應指涉有心靈、抱負、志向等,小學校也有人多的地方,大學校也有人少之處,端看你如何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