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岱布袋戲劇本與《三國演義》
作者: 站長 日期: 2010-09-13 18:35
黃海岱布袋戲劇本與《三國演義》
※本文發表於雲林縣第6屆雲林學研究學術研討會(96年10月6日)
一、前言
1991年冬天,我帶著點傻勁、風塵僕僕到雲林崙背,代表白河國小聘請黃海岱老藝師擔任布袋戲團的指導老師,那是我初次正式接觸這位讓我仰慕已久的布袋戲宗師,那樸實、健朗帶點童真的大師風範讓我印象深刻。他答應了我的邀請,接下來大約有一年多的時間,他每星期六早上搭公車從崙背到嘉義,我則開車到嘉義接他。上完課,我便載他回崙背,經常在嘉義圓環一起吃那攤聞名遐邇的火雞肉飯。
這一段溫馨接送、亦師亦友的情誼,讓我一直有個衝動想撥出一兩年的時間跟在他身邊為他寫本傳記,可惜這個「壯志」因現實生活的羈絆始終沒能實現,直到就讀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後,才又重新燃起那份熱情。2000年冬天,我再度去找他,事隔9年,他已99高齡,身體微恙,被俊雄、逢時兄弟接來虎尾照顧。我向他說明想以他為論文的研究對象,他露出那張久違的爽朗笑容直說「蓋好」,並把藏在枕頭下的手稿劇本拿出交給我,接過厚疊的劇本,我深受感動,卻也覺得責任重大。幸蒙陳益源指導教授的指導與鼓勵,惠賜許多卓見,費心修潤,終於完成《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論文,陳師又不嫌拙著疏淺,大力推薦出版,經學生書局慨允付梓。
黃海岱可以說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通天教主,一生堅持著傳統布袋戲藝師的執著和理想,為台灣布袋戲開創空前的榮景,其搬演過的戲碼不計其數,其中以大量改編自古典章回小說與晚清劍俠小說最為膾炙人口,甚至也曾改編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為布袋戲劇本演出[1]。戲劇張力豐富的《三國演義》是黃海岱口中「十才子」的第一才子書[2],自然而然成為他汲取菁華、吸引觀眾的寶庫。本文先探討《三國演義》的流變,再援引黃海岱有關《三國演義》之手稿劇本《三請孔明》、《孔明舌戰群儒》作說明,細究其內容架構和編寫形式,並比較其和原著《三國演義》的異同。
另外,黃海岱改編自傳統小說的布袋戲劇本裡潛藏有「尊儒反佛意識」,這從「雲州大儒俠」脫胎自清代夏敬渠的《野叟曝言》中也可窺出端倪[3],此處《孔明舌戰群儒》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故特別將黃海岱布袋戲對台灣儒學常民化的貢獻提出論述。
二、 《三國演義》的歷史流變
《三國演義》有中國第一才子書之美稱,相關的研究汗牛充棟,琳瑯滿目,本文旨在探討《三國演義》故事與黃海岱劇本之關連性,故本節僅就其歷史流變略作說明。
三國時代由於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典型的人物形象、波瀾壯闊的爭戰、豐富的忠孝節義情節,其人物和故事早在東西晉、南北朝時就已有流傳,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有零星的記載。北宋李昉等人編纂的《太平廣記》中有描述隋煬帝楊廣曾和群臣觀賞曹操擊水蛟、劉備乘馬渡檀溪、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等三國傀儡戲,晚唐李商隱〈驕兒〉詩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句子,顯見當時三國故事兒童都能隨口說說。到了宋、元時期,取材自三國故事的文學作品更多更廣,舉凡詩詞、戲曲、雜劇、筆記、話本等,形式愈趨多元、內容愈加豐富,如:戲文方面有《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劉先主跳檀溪》、《貂蟬女》、《銅雀妓》、《關大王古城會》、《渡江祭》、《斬蔡陽》等,雜劇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無名氏)、《周公瑾得志娶小喬》(關漢卿)、《劉先主襄陽會》(高文秀)、《曹子建七步成章》(王實甫)、《諸葛亮隔江鬥智》(石君寶)、《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王仲文)、《壽亭侯五關斬將》(金仁杰)、《司馬昭復奪受禪台》(李壽卿)等,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間所刻的《新全相三國志平話》(簡稱《三國志平話》)是現今發現最早的講史平話[4],可以說是掇拾歷來三國故事的總匯,所勾勒出的輪廓,為後來羅貫中編寫《三國演義》準備了豐富的材料。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號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詳(約1340-1400間),經歷元、明兩個朝代,明初賈仲明《錄鬼簿續篇》中提到其為人「與人寡合……遭時多故」,顯然他在當時亂世中有著不隨波逐流的個性,或許因為這種個性使然,使得他更能專心於小說戲曲的創作,著有小說、雜劇多種,他以晉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為本,再萃取話本、雜劇及民間傳說的菁華,完成《三國演義》的編纂,在中國文學史留下輝煌的成就。除了《三國演義》外,現存署名他編著的小說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等。
《三國演義》問世後,在明刻本中的書名不一而足,有稱《三國志傳》、《三國英雄志傳》、《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等,多以史家陳壽所編著的《三國志》為標榜。流傳之後更是受到空前的歡迎,庸愚子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中提到當時人人「爭相謄錄、以便觀覽」,以致有許多種刻本陸續問世,林林總總,約可分為六卷本、十卷本、十二卷本、二十卷本、二十四卷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等六種。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重新評改《三國志演義》,毛評本問世後,取代了明代諸刻本,被推崇為「第一才子書」,盛行至今,現代所整理出版的《三國演義》,主要都是依據毛刻本。
《三國演義》汲取前人有關三國故事的菁華而成書,成書後,更多的明清戲曲從中再吸取其精要處,創作更多、更豐富的戲碼,如:《桃園結義》、《打督郵》、《古城記》、《連環記》、《空城記》、《捉放曹》、《單刀會》、《長板坡》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戲碼,這種如同可以倒轉的沙漏般的流變和演化,成了中國文化學史上的奇特現象,影響層面之廣無可比擬,而《三國演義》的成書正是沙漏兩端交會的中心點。
台灣布袋戲的傳承源遠流長,三國故事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歡,「三國戲」當然是必備的戲碼,小西園掌中戲團團主許還曾拍攝過《三國演義》的錄影帶。千禧年年初,台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還曾辦理「三國演義博覽會」—掌中四大天王戲劇大賞,邀請亦宛然、小西園、新興閣與五洲園黃海岱分別於台北市捷運站出口演出有關《三國演義》之戲碼,造成轟動。台南縣樹人國小創意偶戲劇團96年以《新三國志》奪得該年度全國創意偶戲中南區第一名。《三國演義》之於台灣布袋戲之綿密關係可見一斑。
三、黃海岱的手稿劇本《三國誌—三請孔明》與《三國演義》
黃海岱手稿劇本「三請孔明」源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寫在約20cm×15cm的小筆記本上的後半部—12頁至20頁(前半部1—11頁為《孔明舌戰群儒》手稿),手稿共計九頁,應是用水性細字筆書寫(前半部《孔明舌戰群儒》手稿卻用小楷毛筆書寫),形式簡單,沒有新式標點符號,人名、口白、動作不刻意分行,只用空格稍示分隔,內容從劉備坐台口白並唱四句定場詩開始寫起,偕同關公、張飛往臥龍崗請孔明「扶漢興劉、安邦定國」,途中遇「農家」、「小帽青衣」、「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劉備向諸葛均借文房四寶留下帖子,言明會再來巡訪,手稿就此打住,未見第「三請」,劉備尚未見著孔明,應是未竟的手稿。因手稿《三國誌—三請孔明》篇幅不長,茲將其全文打字整理與原稿並存呈現如下:
手稿第一頁
三國誌—三請孔明
劉備坐台口白 溜溜碌碌走西東
蒼天降下困英雄
山東宰相山西將
被[5]丈夫來我丈夫
本藩 劉備 字玄德 今日春間之際 訪龍 即在春間之時 二弟三弟 快來
關公 張飛 齊出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1頁 |
劉備 免
關張仝 大哥喚二三仝弟何事
劉備 二位賢弟 前日徐元直 紹介臥龍崗有賢 你我三人往臥龍崗且[6]孔明先生扶漢興劉安邦定國為幸
手稿第二頁
關公 張飛 二三仝大哥 天氣嚴寒 何必冒雪
備曰 為著賢人怕什麼冷
張飛 大哥 諸葛什麼東西 何用大哥冒雪 無乃太過乎
備曰 三弟怕冷你不要去 我同你二哥來去就可以
張飛 死亦不怕 我同二哥隨行
三人望臥龍崗而來
大雪飄飄到臥龍崗 看見一位農家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2頁 |
耕應答 賤傭是臥龍先生耕夫即是
皇叔問 臥龍先生有在貴府乎?窮夫(?)沒
手稿第三頁
在茅廬 出去訪友
備問 先生何日回來
耕夫曰 為期未定 有時四五日 有時二三年 無一定 我要巡田 失禮 請了
張飛 呸 同腐儒講閒話
關公曰 大哥 臥龍不在 咱回新野用兵為幸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3頁 |
皇叔回新野就是 三兄弟就回去
隔時日 皇叔再邀關張二次再訪可以
備曰 欲見賢能不以其道 猶欲其入二閉之門也 豈不聞齊桓公訪五次即會面 咱二次往臥崗
張飛 免大哥可慮[10] 吩咐就來
手稿第四頁
若(不)來 一條索子 他就來
劉皇叔 住口 孔明當世賢人 豈可吊乎 三弟不去也罷 我仝二弟同行
飛曰 亦隨行
三兄弟再往臥龍崗 拂見一位小帽青衣坐在大石唱歌
蒼天如員[11]蓋陸地如棋局 世人黑白分 往來爭榮辱
榮者自安安 弱[12]者自碌碌南陽(有)隱士 高眠臥不足
劉備聽歌子行為 臥龍先生且[13]了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4頁 |
賤軀劉玄德 二次求臥龍出臥龍崗扶保漢室未回
手稿第五頁
此人游士 無功名 為念小野之夫 不敢談天事 且了
張飛曰 呸 仝些腐儒講閒話 大哥回返不免冒雪
劉玄德 三弟 咱二次來到臥龍崗 忍耐為幸
兄弟再行 關公慨嘆吟白雪詩
一天風雪訪賢良
不遇空回意感傷
凍合銀橋[15]山路滑
寒侵鞍馬路途長
三兄弟步行來到村店 聽到擊棹而歌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5頁 |
蒼天如員蓋 陸地如棋局
手稿第六頁
(世人)黑白分 往來爭榮辱
榮者自安安 辱者自磊磊[16] 南陽有隱士 高眠臥不足
壯士功名已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 君不見東(海)老叟辭荊蓁
後車隨以[17]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 白魚入舟涉孟津
至今誰復識英雄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6頁 |
孟公威
吾提寶劍[24]清寰海創業垂基四百載
桓靈季業火德說 奸臣賊仔調鼎鼐
青蛇飛下御坐房[25] 又見夭虹降玉堂
群盜四方而[26]蟻聚奸臣百輩皆鷹揚
吾儕長嘯空拍手 閒來村店飲村酒
獨善其身日日安[27] 何須千古名不朽
劉備曰 賢弟 你們候等 你大哥入見臥龍先生就是
兩人簾外候等 張飛關公兩人在簾(外)等
劉備入村店共禮 目下臥龍先生 劉備有禮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7頁 |
手稿第八頁
是我好友 阮兩人來拜訪 他不在 失禮 且了
劉出 邀二位再行到茅廬 聽見詩歌 立住靖[28]聽
|
鳳翱翔千忍[29]兮非梧不棲
事復志一方兮非主不倚[30]
樂窮耕隴畝兮 吾愛吾廬
聊寄臥琴瑟兮[31] 以待天時
劉皇叔在門外
臥龍先生且了
諸葛均 高官且了
劉皇叔 目下敢是臥龍先生乎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8頁 |
皇叔 備二次□謁 不遇空回 但不知何日為期
手稿第九頁
|
但是山野村夫敢煩皇叔勞駕 對不起貴客
下問 臥龍未回 借文房四寶 賤名於文几
先生回御覽 知劉備誠懇求教 解日再來
均曰 方便
皇叔下筆
劉備寫帖了
均送出皇叔兄弟
分手 回新野縣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9頁 |
對於為何會有手稿流存,黃海岱曾經說:
因為徒弟索取就寫,寫了就給,以致手稿劇本散佚許多,用這個現象來說明為何會有《三國誌—三請孔明》這種不很完全的手稿劇本產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關《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的特色與原著《三國演義》間的差異分析於下:
(一)手稿形式上以劇本呈現,許多場景簡單帶過,或以對話呈現,沒有原著那般細部描寫。如《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寫往臥龍崗途中隆冬景象:
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布,行不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
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
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
孔明之我因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37]
黃海岱在手稿中就以對話帶過這種隆冬景象:
關公 張飛 二三仝 大哥 天氣嚴寒 何必冒雪
備曰為著賢人怕什麼冷
張飛 大哥 諸葛什麼東西 何用大哥冒雪 無乃太過乎
備曰 三弟怕冷你不要去 我同你二哥來去就可以
手稿因為應付演出所用,保留了對話,描景寫物就省略了。
(二)黃海岱手稿加上劉備的出場四連白:
傳統布袋戲人物出場時,都有適合其身分的「四連白」,或稱「四唸白」、
「四聯白」,猶如傳統戲曲中的「定場詩」,隨著後場北管節奏,道出身分
及胸懷。手稿中,黃海岱在劉備出場時因演出需要,加上四連白:
劉備坐台口白 溜溜碌碌走西東
蒼天降下困英雄
山東宰相山西將
被丈夫來我丈夫
(三)手稿中保留許多原著詩歌:
黃海岱在改編手稿中,對於原著描景寫物的部份頗為簡略化,卻保留不少
原著詩歌,如第四頁小帽青衣所歌「蒼天如員蓋……」,第五頁關公慨吟
「一天風雪訪賢良……」,石廣元擊棹而歌「壯士功名已未成……」,第六
頁孟公威的「吾提寶劍清寰海……」,第七頁諸葛均長吟「鳳翱翔千忍兮非梧不棲……」等,除了幾處筆誤外,幾乎一字不漏抄錄自原稿,足見黃海岱對古典詩詞的鍾愛。
(四)手稿中在巡訪過程所遇人物和順序相當,但所吟詩歌有錯置:
原著中,劉備因徐庶、司馬徽的推薦網臥龍崗尋訪孔明,途中所遇之高人
奇士依序分別為農夫、童子、崔洲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孔明弟)、黃承彥(孔明岳父)等。手稿內容途中所遇之奇人異士頗忠於原著,只是第四頁寫遇到小帽青衣後所遇之人未言明是「崔洲平」。
另外,所引詩歌雖然源自原著,但所吟之人有所錯置,如手稿第四頁「蒼天如員蓋……」寫為小帽青衣所吟,原著卻是初遇農夫時農夫所吟唱(歌詞乃臥龍先生所作)。手稿第五頁寫關公慨吟「白雪詩」:「一天風雪訪賢良……」,原著吟白雪詩者卻是劉備本人,並非關公。
四、黃海岱的手稿劇本《三國誌—孔明舌戰群儒》與《三國演義》
黃海岱的手稿劇本《三國誌—孔明舌戰群儒》改編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奇特的是黃海岱竟然留下兩本《孔明舌戰群儒》手稿,一本是寫在上述《三國誌—三請孔明》那本小筆記本的前半部
(1—11頁),另外一本則寫在25.5cm×18cm稍大筆記本上,而且編寫的頁次是從筆記簿的底頁倒寫上來的,不仔細看的話,會摸不著頭緒。這一本筆記簿是用小楷毛筆一字字謄寫,字體稍大,沒有新式標點符號,人物名會特別提高到行首,各人物的對話會低一格以示分隔,整本筆記簿共謄寫了兩個劇目,從底頁算起,1—14頁為《孔明舌戰群儒》手稿,15—25頁為《趙子龍長坂坡救幼主》(標題為筆者擬訂,黃海岱並沒有在這部份的手稿上加註標題)。
為了敘述方便,寫在小本筆記本的手稿以下簡稱《小孔明》,寫在大筆記本的手稿則簡稱《大孔明》。兩本手稿內容大要幾乎相同,乃孔明舌戰吳國群儒(張昭、唐[38]虞翻、步子山、薛敬文、陸郎、程德軀[39]、嚴畯[40])之精彩對話,最大差異在於頭尾部分,《大孔明》在首頁有江東登場人物表(如圖),寫明:
舌戰群儒
江東登場人物
第一謀仕張昭
第二 唐虞翻
第三 步子山
薛敬文 第四
第五 陸續[41]字郎
第六 程德軀
黃海岱《大孔明》手稿第1頁 |
黃蓋東吳運糧官喝住大家住口
《小孔明》在首頁開頭並無登場人物表,但有精要的背景敘述作為開場白(如圖):
降者易安戰者必敗 武將反對 江東建業三世 豈肯一旦降曹 戰到伸[44]一
點血誓不降孫權猶豫未決
魯子敬奏主公 文要降武要戰 臣往夏口訪問劉皇叔 操兵實在幾多 後來
請孔明先生來江東相量戰好亦是降好 再決定
孫權 子敬你請臥龍先生過江共唇齒掃曹賊為漢室興邦為幸
魯子敬過江請孔明到江東議仕一班文官懷恨 孔明厲害來借江東手骨 咱
一班文臣往驛管[45]難倒孔明乎一籌莫展
|
黃海岱《小孔明》手稿第1頁 |
《小孔明》在末頁結束時的敘述文字和《大孔明》仍有一些差異,引述如下:
張溫 絡統要來問難
黃介厲聲曰孔明當世奇才 君以口相難 非敬客之道
最大的差異是將黃蓋的名字寫成「黃介」,「介」和「蓋」的台語音相近,以致有此假借之情形出現。另,《大孔明》寫為「洛統」,《小孔明》寫成「絡統」。
黃海岱不但改編《三國演義》「三請孔明」的戲,還寫了兩本《孔明舌戰群儒》,足見他對孔明的鍾愛。孔明那種隱居臥龍、守身待時的沉潛和舌戰群儒的機智,必然深深吸引著黃海岱,而潛藏在孔明這個角色背後的「忠勇孝義」儒家思想,黃海岱如何將之轉化、常民化灌注在掌上的布袋戲尪仔上,在台灣大街小巷搬演,更值得我們進一步來探索。
五、從「孔明」到「史艷文」—黃海岱對台灣儒學常民化的貢獻
《三國演義》中孔明被塑造成完美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那談笑用兵的機智,羽扇綸巾的儒者風範,讓人印象深刻。火燒博望坡、火燒連環船、火燒藤甲兵;草船借箭、空城計、六出祈山、八陣圖等神機妙算的事蹟,至今仍膾炙人口,或編成劇本,一演再演。其實,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刻意塑造諸葛亮「由道入儒」的形象,李富軒、羊非在〈《三國演義》主要故事情節探源〉一文中提到:
羅貫中對「三顧茅廬」中〈隆中對〉的處理,讓諸葛亮以儒家的姿態出現。
而在此之前的元雜劇〈博望燒屯〉中,諸葛亮卻這樣說:「曹操七十二郡,按著天時之地」;「孫權見居江東八十一郡,按著九數,乃是地利之方」;「西川五十四州,五見四,也是個九數,是人和之地」,這正是典型的道家語言。羅貫中再編寫《三國志通俗演義》時擯棄了元雜劇中「公孫勝」式的諸葛亮形象,引入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儒家思想,這也是改編「三顧茅廬」故事的一個重要轉變。[46]
羅貫中從孔明一開始登場時的「三顧茅廬」,就把先前元雜劇中諸葛亮會施法變術的「道」形象轉化為溫文儒雅、機智過人的「儒」者,到了「舌戰群儒」,儒的本質和理想得到了愈辯愈明的發揮,高潮迭起、淋漓盡致。這段精彩的辯論不見於《三國志》,應該是作者本身思想的借喻,羅貫中有意藉諸葛亮之口抒發胸中塊壘。在這場世紀大辯論中,孔明對群儒的辯證重點如下:
(一)「大仁大義」的論辯:首先發難的張昭毫不客氣的點出孔明自比管仲、樂毅,為何開始輔佐劉備後,棄甲拋戈,望風而竄,棄新野,敗當陽,奔夏口,弄得無容身之地?孔明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和「人染沉疴如何調理」之理論駁斥,並且提出劉備兩個大仁大義的例證:一、不忍乘亂奪回同宗劉琮的基業。二、當陽敗走後,劉備見有數十萬眾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離不棄,甘與同敗。
和虞翻的辯論中,孔明也是用「劉備數千仁義之師不懼曹操數百萬烏合之
眾」來強調仁義之重要。
(二)「豪傑」的論辯:步騭直言說破孔明的來意,認為孔明是效法蘇秦、張儀來做說客的,孔明卻以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至少有「匡扶人國之謀」,總比那些「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高明得多反譏回去。
(三)「曹操是漢賊」的論辯:薛綜認為曹操擁有三分之二天下,又得人心,漢朝天數該盡,孔明先以人生天地之間,應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回辯,再說曹操祖宗曾在漢朝為臣,不但不忠心報效,反而有篡逆之心,所以是漢賊。
(四)「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的論辯:陸績單刀直入問孔明「治何經典?」,程德樞也說孔明「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孔明答說「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接著說明所謂君子之儒乃「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小人之儒是「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做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也就是說儒者不應只是舞文弄墨、在筆硯間游走,應該要有濟世之才,要能名留青史。
「舌戰群儒」是羅貫中自我意識的傳達相當明顯,尤其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的見解,讓我們隱約看到不得志的讀書人那種憤世嫉俗的胸懷:
有如《史記》中的〈項羽本紀〉、〈遊俠列傳〉、〈伯夷列傳〉,特見精采之因,是因作者的自我意識之凸顯。抑悒沉埋的作者賚志未伸,借著稗史人物表現他的性格理想。雖然是一種畫餅充飢式的假象平衡,但也不失為表現交代一己的方式;同時,藉著這些資料,使得後世的讀者,能夠深入地瞭解認知作者,意義價值,具見重要。[47]
戈壁將羅貫中這段憤世之作拿來和寫《史記》的司馬遷相比,強調在小說的背後事實上潛藏許多作者的思想。有趣的是,羅貫中之於「舌戰群儒」和清朝夏敬渠之於《野叟曝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夏敬渠集畢生所學,熔鑄了這本小說(指《野叟曝言》),雖然情節多為虛構,內容不乏神怪荒誕,但裡頭放滿了夏的學識、經歷、夢想及對時事的關懷和不平,應是可以理解的,小說中的主角「文素臣」不是科甲出身,到最後卻能封侯拜相,文韜武略都有登峰造極的表現,不就是他個人理想和夢想的投影,這從小說中主角常自稱「文白」,「文白」實乃「夏」的拆文可窺端倪。小說中其他主要人物,也都可以和當時正史上所載的官宦名人對號入座。[48]
夏敬渠寫《野叟曝言》也是藉主角「文素臣」來投射其個人的理想和夢想。為什麼會在此處特別提到《野叟曝言》呢?因為黃海岱改編《野叟曝言》為《忠勇孝義傳—史炎雲》,《忠勇孝義傳—史炎雲》後來被其子黃俊雄改編成「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文素臣」就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史艷文」的前身!「孔明」和「文素臣」都被黃海岱改編為布袋戲劇本,這種巧妙實有許多值得玩味之處。
在拙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中曾特別注意到黃海岱在改編劇本中有意無意間潛藏原著作者的意識和思想,以《野叟曝言》為例,夏敬渠因受程頤、朱理學之響影,崇儒學,排佛、道,強調內聖外王的過程和境界,所以黃海岱的「史艷文」在熟讀四書五經、練就一身武藝後,必須為國盡忠,以天下為己任,並且要將危害千百年的佛、道掃除。黃海岱所創造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的這個「儒」,基本上也承繼了原著作者的思想脈絡。
再回頭來爬梳羅貫中在「孔明舌戰群儒」中的「儒」家思想,不外乎忠勇仁義、「澤及當時,名留後世」,這和夏敬渠的「儒」類似,巧妙的是,這種「儒」學思想在台灣竟被黃海岱以布袋戲的演出廣為傳播。
儒學在台灣有許多的表現形式,最主要有兩類:一是屬於學術或是識字階級者的相關菁英儒學研究。二是以講經論道、宗廟祭祀活動等三教合流的方式呈現,多在不識字或中下階層者中傳播。本文所謂常民化儒學,係屬後者,而所謂「常民」,是作為「民間」與「官方」或是「非知識分子」與「知識份子」之區別而使用,特別是指以民間文化傳承的文化概念意義,無涉任何政治意涵。在早期傳播媒介不興盛的社會中,傳統布袋戲除了娛樂普羅大眾外,還有著教化的功能,是台灣常民之學的民俗學的最佳代表。張崑將在〈從「雲州大儒俠」看儒學在台灣的常民化〉提到:
以儒學在台灣的傳播為例,儒學在台灣能夠深根,並不只是靠著上層知識份子蓋孔廟或建書院而普及,而是經過台灣定住民長期地在民間以戲劇演出的方式,深根於民眾生活,而成為一種傳統的民俗文化,有別於流行中國大陸的說書與戲曲。以台灣而言,布袋戲與歌仔戲可以說是作為常民之學的民俗學之最佳代表。[49]
張崑將進而指出布袋戲所呈現的儒學價值有三:[50]
(一)將複雜的儒學義理簡化為二元價值對立的鮮明結構:
儒學要常民化,往往不如士大夫們那麼複雜,由於對象是下層民眾,所以要明顯表達忠義/奸臣,好人/壞人,英雄/惡徒,善/惡,正/邪等二元對立的鮮明結構,藉著布袋戲的演出,角色一出場就要表明人物的賢奸,讓觀眾鮮明易懂,不容有模糊與辯論的空間。
(二)透過藝術的表演方式,融入教化於無形:
布袋戲透過取材的演義小說當中,把忠孝節義之劇情,演到觀眾能夠拍案叫奇,讓觀眾情緒隨著劇情的高潮迭起而亢奮起來,這就是透過藝術的表演方式,融入教化於無形,自然的把儒家道德教化融入到群眾心理,這不是單純的說教,也不是要講出一大段道德理論,它是用演的形式,把「士大夫菁英的儒學」轉化為「普羅的常民儒學」,這就是台灣布袋戲在常民儒學所扮演的特殊傳播功能。
(三)將通俗文學簡單方言化,取得觀眾的共鳴:
黃海岱的布袋戲劇本與演出,除了將劇情加以簡化以外,更重要的是將古典文字簡化為口白語言,而且是轉化為台灣方言的口白語言,不論男女老幼,皆可聞聲而懂,將儒學道理簡化為淺顯易懂的語言,傳達給下層階級的民眾。
當然,黃海岱在改編劇本或搬演布袋戲時並非預設要有所謂的「儒學」教化功能,只是他在《三國誌—孔明舌戰群儒》和《忠勇孝義傳—史炎雲》的改編過程中潛藏原著的「儒學」精神,進而轉化為台灣方言,影響無數的台灣民眾,對台灣儒學常民化有一定的貢獻。
六、結語
黃海岱生於1901年,於2007年2月間過世,在喪禮的追思儀式中,數千親友、徒眾與熱愛布袋戲的民眾親臨拜別,總統更親自頒發褒揚令,推崇其一生貢獻,場面浩大、哀榮而肅穆,文建會更在2007年4月間特別為他舉辦「百年榮耀--黃海岱先生紀念展」,以紀念這位國寶級大師。他一生不但跨越兩大世紀,且經歷過清治、日治、國民政府和政黨輪替後的台灣新政府等不同統治階段;自61歲起,他開始得到他應有的榮耀:教育部第二屆民族藝術薪傳獎、應邀於美國紐約和法國文藝季公演、當選教育部民族藝術藝師、獲頒行政院文化獎。2001年12月,為雲林縣政府舉辦的國際偶戲節主持開幕儀式,並獲頒終身奉獻獎;2006年,雲林縣政府訂黃海岱國曆生日1月2日為「雲林縣布袋戲日」……放眼當今布袋戲界,能享有如此多的殊榮者,非黃海岱莫屬。
如今,布袋戲已經成為台灣意象的代表,黃海岱家族的努力居功厥偉;大家也都知曉黃海岱對布袋戲的貢獻很大,但絕少人了解他在劇本上也有如此莫大之成就,筆者因曾蒙黃海岱親贈布袋戲手稿之恩,在出版《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之餘,特以此文悼慰「紅岱仙」在天之靈。
七、附錄:黃海岱的手稿劇本《三國誌—孔明舌戰群儒》(大筆記本版)全文
舌戰群儒
江東登場人物
第一謀仕張昭
第二 唐虞翻
第三 步子山
薛敬文第四
第五 陸續[51]字郎
第六 程德軀
第七 嚴畯 張溫 洛統[52]
黃蓋東吳運糧官喝住大家住口
張昭
昭是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在臥龍崗自比管樂 此與果有之乎
諸葛亮答曰此亮生平小可之比
張昭 自豫洲臥龍崗三顧茅廬己[53]得先生如魚得水 意欲席館荊襄 今一旦
已屬曹操 未審是何主見
故力辭之 劉琮孺子聽信佞言 暗自降曹 至使曹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
兵江夏 別有良圖 非等閒人可之也
毅扶微弱之燕 下齊七十餘城 此二人用世之才也 先生在草廬之中
笑傲風月 抱膝危坐 今已從事豫州 當為生靈興利 剿滅亂賊 且劉
豫州未得先生之時 常且縱橫寰宇 割據城池 今得見先生 人皆仰望
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 將見漢室復興 曹氏即滅矣 朝廷舊臣 山
林隱士 無不拭目而待之 以為拂高天之雲翳 仰日月之光輝 拯民於
水火之中 措天下於袵席之上 在此時也 何先生自歸劉豫州 曹兵已
出 棄甲丟盔 望風如竄 棄新野 走樊城 敗東陽 奔夏口 無容身之
地 是豫州既得先生 反不而其初也 管仲樂毅 果如是乎 愚直之言
幸未見怪
孔明 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 譬如人染沉疴 當先用糜粥先飲之 和
葯以服之 待其臟腑調和 然後用肉以補之 猛藥以治之 則病根盡去
人得全生 若不待氣脈和緩 便投以猛葯厚味 欲求保安 誠為難矣
吾主劉豫州 向日兵敗於汝南 寄跡於劉表 兵不滿千 將止關張趙雲
而已 此正而病勢尪羸已極之時也 新野山僻小縣 人民希少 糧不繼
日 劉豫州不過暫將藉此安身 非真將坐守於此耶 夫以兵甲不完 城
郭不固 軍不輕[57]練糧不繼日 然而博望燒屯 白河用水 使夏侯惇
曹仁輩膽裂魂飛 竊為管仲樂毅用兵未必過此 至於劉琮降曹 我主
實出不知 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 此真大人大義也 當陽豫州 看
數十萬越義[58]之民扶老攜幼相隨 不忍棄去之 日行千里 不思進取
江陵 甘以同敗 此亦大人大義也 寡不敵眾 勝負乃其常事 昔高皇
數敗於項羽 而垓下一戰成功 此非韓信之良謀 夫信久事高皇 未常
累勝 蓋國家大計 社稷安危 是有主謀 非比誇辯之徒 虛譽欺人 坐
議立談 無人可及 臨機應變 百無一能 誠為天下笑耳
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唐虞翻抗聲問曰曹公屯兵百萬 將列千員 龍驤虎視 平吞江夏 公以為如
何
孔明 不足懼也曹操收袁紹聚蟻之兵 劫劉表烏合之眾 雖百萬不足懼也
唐虞翻冷笑兵敗於汝南 計窮于夏口 區區求救于人 猶大言不懼 真大言
欺人也
孔明 吾主劉豫州數千人義之兵 安能敵于殘暴百萬之眾 故此退守夏口
以待時也 今江東兵精糧足 且有長江之險 猶欲使其主降曹 不顧天
下恥笑 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曹賊者矣
步子山孔明你笑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
孔明 步騭蘇秦張儀為辯士 未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 蘇秦佩六國相印 張
儀二次相秦皆有匡扶人主之謀 非比畏刀避劍 畏強凌弱之人也 君
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 便畏懼請降 敢笑蘇秦張儀乎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為何人也
孔明曰曹操乃漢賊 有[59]何必問
薛綜 公言差意漢歷傳至今 天數將終 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皆歸之
劉豫州不識天時 強欲以爭 以卵擊石 安得不敗乎
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出無父無君之言乎 人生天地間 中[60]孝為立身之本
公既為漢臣 見有不人之臣 當誓共戮之 臣之道也 今曹操祖宗叨食
漢祿 不似報效 反懷篡逆之心 天下知所共憤 公乃以天數為之 真
無父無君之人也 不足以語 請勿復言
陸郎大聲曰曹操雖挾天子令諸侯 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中山靖王
之苗裔 卻無考稽放 眼見織蓆販履之夫 何足以曹操抗衡哉
孔明 公非袁術坐間懷橘之陸郎乎你且坐 聽我一言 曹操既為曹相國之
後 則世為漢臣矣 今乃肆橫欺凌君父 是不惟言無君 亦是蔑祖 不
惟漢室之亂臣 亦曹氏之賊子也 劉豫州堂堂帝冑 當今皇帝 按普[61]
賜爵 何云無考稽放 且高祖起身停長[62]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履何足辱
乎 公小兒之見 不足以高士共語
嚴峻 坐上○○一人厲聲孔明所言 強問奪詞里 今[63]非正論且勿復言 請
問孔明 平生治何經典
孔明 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 何能興邦立事 且古耕辛伊尹 釣渭子牙 張
良陳平之流 鄧禹耿弇之輩 皆有匡扶人主謀 未審平生治何經典 豈
亦候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 數黑論黃 舞文弄墨而以乎
程德樞公好大言 未必真有實學 恐適為儒者所笑耳
孔明答曰儒者有君子小人之別 君子之儒忠君愛國 守正惡邪 勿使澤及
當時 名流[64]後世若夫小人之儒 惟務雕蟲 專工翰墨 青春作賦 皓
首窮經 比下雖有千言 胸中實無一策 且古楊雄[65]文章名世屈身事
莽 不勉[66]投閣而死此為小人也 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程德軀無言應答退
張溫 絡統要來問難
黃蓋喝住曹操大軍臨境 無想對策 孔明當世奇才 以他鬦口 臥龍先生同
來去吾侯相量為要
兩人同行
(完)
[1] 陳益源:〈黃海岱布袋戲與金庸《倚天屠龍記》〉,台北,學生書局,2004,代序。
[2] 張溪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4,頁45。
[3] 同註2,頁250-256。
[4]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438。
[5] 應為「彼」字。
[6] 應為「請」字。
[7] 此句的「解日」應為「改日」,「遲」之前應少了一個「未」字。
[8]「似想」應為「思想」。
[9]「有希無實」應為「有虛無實」。
[10]「可慮」應為「考慮」。
[11]《三國演義》原著作「圓蓋」。
[12]「弱者」,原著作「辱者」。
[13] 應為「請」字。
[14] 應為「束」字。
[15]「銀橋」,原著作「溪橋」。
[16] 本句和前面手稿劇本有出入,「弱者」改為「辱者」,「碌碌」改為「磊磊」。
[17]「隨以」,原著作「遂與」。
[18]「血流杵」,原著作「血統杵」。
[19]「觀」,原著作「冠」。
[20]「龍」,原著作「隆」。
[21]「談說」,原著作「高談」。
[22]「七十里」,原著作「七十二」。
[23]「宗」,原著作「踪」。
[24]「吾提寶劍」,原著作「吾皇提劍」。
[25]「御坐房」,原著作「御座旁」。
[26]「而」,原著作「如」。
[27]「日日安」,原著作「盡日安」。
[28] 應為「靜」字。
[29]「忍」,原著作「仞」。
[30] 此句原著作「士伏處於一方兮」。
[31] 此句原著作「聊寄傲於琴書兮」。
[32] 應為「或」字。
[33] 指其徒弟。
[34] 指劇中人物。
[35] 指古典小說。
[36] 同註2,頁51-52。
[37]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4,頁297。
[38] 原著作「虞翻」。
[39] 原著作「程德樞」。
[40] 原著作「嚴峻」。
[41] 應為「績」。
[42] 原著作「駱統」。
[43] 應為「虛」之誤寫。
[44] 疑為「剩下」之台語。
[45] 應為「館」之誤寫。
[46] 李富軒、羊非:〈《三國演義》主要故事情節探源〉,台北,歷史月刊,1995年12月95期,頁
45。
[47] 戈壁:〈《三國演義》評析(2):浪花淘盡英雄諸葛孔明〉,台中,明到文藝,1993年1月202
期,頁54。
[48] 同註2。
[49] 張崑將〈從「雲州大儒俠」看儒學在台灣的常民化〉,台北,《東亞文明研究通訊》,第6期,
2005年1月,頁43-57。
[50] 以下資料參見張崑將〈從「雲州大儒俠」看儒學在台灣的常民化〉,同註50。
[51] 應為「績」之誤寫。
[52] 原著作「駱統」。
[53] 「己」應為「已」(以)之誤寫。
[54] 「歡」應為「觀」之誤寫。
[55] 「招」應為「昭」之誤寫。
[56] 「館」應為「管」之誤寫。
[57] 「輕」應為「經」之誤寫。
[58] 「越義」應為「赴義」之誤寫。
[59] 應為「又」之誤寫。
[60] 應為「忠」之誤寫。
[61] 應為「譜」之誤寫。
[62]「停長」應為「亭長」之誤寫。
[63] 原著作「均」。
[64] 應為「留」之誤寫。
[65]「楊雄」應為「揚雄」之誤寫。
[66] 應為「免」之誤寫。
引用通告地址:
點擊獲取引用地址
評論: 11 |
引用: 0 |
閱讀: 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