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上課講義1-明鄭王朝在臺南

17世紀的大臺南地景

    16614月底開始的鄭成功與荷蘭的戰爭,地點就在今大臺南市的境地,城堡和船艦、大員市鎮間的大砲轟隆轟隆,海面的大小戰船軸轤千里,赤崁北地的外灘千萬兵馬搶登,旌旗飛揚,槍砲聲夾雜廝殺聲震天嘎響,鹿耳門水道因鄭成功的偷襲航渡一夕成名,那時海陸大戰的地景和今日大臺南市的地貌,差異很大。

attachments/201209/8024877265.jpg康熙臺灣輿圖(臺南市部分),該圖雖繪於康熙中葉。(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

l   以現在永福路和民權路的十字路口作一個地理參考點,17世紀時,這個交界處附近便是文獻上的「大井頭」渡口。

l   大井渡口以東是陸地,渡口以西是臺江內海,海岸邊大約是今新美街接自強街一線。

l   鯤鯓島荷蘭文獻上稱為「狹陸」荷蘭築熱蘭遮城所在位置即是沙洲最外端的一鯤鯓

     attachments/201209/2825136483.jpg民權路與永福路十字路口的大井頭遺址

l   當時和赤崁大井頭對渡的渡頭在今石門國小東側,也就是說石門國小東側的大員渡頭(即後來的安平鎮渡頭)和大井頭渡口間,約有3公里寬,在17世紀時是汪洋一片的臺江內海,來往必須靠舢舨船航渡其波瀾壯闊的景象有高拱乾〈安平晚渡〉的詩境可供想像:

attachments/201209/0184004566.jpg 1664年熱蘭遮城細分圖,可以大略看出17世紀大臺南的地景(圖片來源:《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老地圖》)

日腳紅彝壘,煙中喚渡聲。 一鉤新月淺,幾幅淡帆輕。

岸闊天遲暝,風微浪不生。 漁樵爭去路,總是畫圖情。  

荷蘭建熱蘭遮城城

l   162481日,大員第一任長官馬爾登‧宋克(Martinus Sonck)率領從澎湖撤退的所有荷蘭人員與船隻來到南臺灣,在台江內海西南側突出的沙洲上築起一座城堡,荷蘭人稱此沙洲為「Taijoan」(大員),本地的稱呼是「一鯤鯓」或「大鯤鯓」(今臺南市安平區)。

l   這座城堡剛建造時頗簡陋的,利用澎湖拆下的舊材料建造,城四周以木板做城牆,城堡長約11路德(1roede約為3.8公尺),寬8路德,以沙丘為基地。16279月以荷蘭的「熱蘭省」(Zeeland)為名,被命為「熱蘭遮城」(Zeelandia),並逐步擴建。

l   16331月完成最上層四個稜堡的建築,砌牆圍疊而成,併舉行命名儀式:西南稜堡稱為Middelburch(密特堡),東北稜堡稱為Vlissingen(佛力欣廉堡),東南稜堡稱為Camperveer(坎貝爾費堡),西北的砲臺稱為Arnemuiden(亞爾模典堡),還記錄了水道路口那個碉堡的名稱為Zeeburch

l   163911月又完成斜壁4個圓堡和沙丘上的烏特勒支堡(Uytrecht),城堡完全建好是在164010間。

attachments/201209/2888333459.jpg可能由大衛‧得‧所羅那(David de Solemne)於1635年底所繪製的大員設計圖,圖中熱蘭遮城與漢人居住的大員市鎮已有相當規模,典藏處:奧地利維也納。(圖片來源:《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老地圖》)

    C.E.S:《被遺誤的臺灣》書中卻點出其建造地點的選擇忽略了「地勢」的致命錯誤,書中提到烏勒特支碉堡所在的那個高地的大漏洞:距城堡「不過一手槍射程的地方」,對城堡形成極大的威脅。為了補救這個要命缺點,才又建造了烏勒特支碉堡。但是這個補救措施顯然沒有發揮功效,因為這個漏洞成了日後鄭成功圍攻熱蘭遮城的致命傷。

    16622月間攻下熱蘭遮城後,鄭成功將該城及其附近之大員市鎮改為和他故鄉名稱一樣的「安平鎮」(舊時福建安海鎮、石井鎮皆屬南安縣,舊稱安平)。王府也由承天府(原普羅民遮城)移往安平鎮(熱蘭遮城),為方便外城南邊的出入,特在城堡南牆開一小門,以春秋時代鄭國的南門之名取為「吉失門」(吉、失兩字有「門」字外包),取鄭莊王、武王不因地小,仍枕戈待旦、禮賢下士、逐鹿中原的歷史故典,用以引喻並自我惕勵:臺灣雖小,亦能有大作為。荷蘭的熱蘭遮城蛻變為鄭氏王朝的安平王城。

三、郭懷一事件

l   起因當鄭成功在1652-1659年間的征戰,已經由一個海霸之子逐漸蛻變成雄據東南沿海的新霸主,儼然取代了其父鄭芝龍的地位,對佔據大員的荷蘭造成重大威脅。這段期間,大員和赤崁也不太平靜,1651年,荷蘭人將來自中國的漢人的人頭稅由4分之1里耳提高到2分之1里耳,造成不滿,甚至動用武力於晚間挨家挨戶催討,引發民怨。

l   衝突點1651年臺灣種甘蔗面積又大幅下降,造成許多中國移民來的漢人沒了工作,生活窘困,於是當時的農民頭家郭懷一和黑鬚新哥(Sincko Swartbaert)、龍官(Lau-Eecko)等人密謀在中秋之夜(1651929日)宴請荷蘭人時起義,並聲稱已經和在廈門的鄭成功取得聯繫,說鄭成功將派遣強大的艦隊和3萬士兵增援,聯合攻打荷蘭。不料消息外洩,因此不得不倉促提前到97

l   過程:郭懷一所率領的農民革命剛開始氣勢不錯,響應群眾多達4千多人,很快就攻佔赤崁的普羅民遮市,並幾乎燒毀整個普羅民遮市的房屋(除幾間磚造房屋外),但是因為使用武器相當簡陋,多為石塊、弓箭,大員馬上增援武器精良的荷蘭士兵1百多名上岸反擊,又從新港、麻豆、蕭壠、大目降及南區各社徵集6百多名原住民戰士加入圍剿,使得郭懷一隊伍一路往東邊的高地節節敗退,被逼退到距離普羅民遮市5荷里處的山谷裡。荷蘭利用熟悉地形的原住民打前鋒,攻入郭懷一大本營,郭懷一陣營因為缺乏行軍作戰的訓練,人數眾多卻自亂陣腳,瞬間土崩瓦解

l   結果郭懷一在逃亡途中被赤崁的原住民用箭射死,6個漢人起義首領被捕,黑鬚新哥(Sincko Swartbaert)和龍官(Lau-Eecko)儘管被嚴刑拷打,致死都沒有招認半句,壯烈赴義。事件一直到919日才算徹底掃蕩結束,持續12天的農民叛亂,總計有34千人的漢人被殺。

荷蘭建普羅民遮城

l   郭懷一事件後,荷蘭人決定建造普羅民遮城,外要預防對岸鄭成功的進犯,內要防堵島上漢人的變亂,於1653925日奠基,開始建造,徵調500位當地漢人農民義務勞役,歷經2個月建成。

l   它是一座防禦性能良好的堅固工事,至少不怕島上的人發起攻擊,同時可作為急用的避難和防衛之地,特別是可供赤崁地區緊急時候要躲入城堡內的人應急使用。由長官西撒爾(Cornelis Cesar,第11任臺灣長官,任期1653-1656年)先生於925日奠基,正式動工修建。

   

l   巴達維亞總督馬特索科爾總督在給荷蘭當局的報告中說到普羅民遮城的命名「荷蘭7省聯合」之意,及其建造設計上的錯誤,原本要建在東邊的高地上,卻被建在海邊。也提及徵調500名農民義務修築2個月,還怕這些被徵調的農民造反。根據這份報告所言2個月時間完成,那麼普羅民遮城建成的時間應該是在1653年年底或1654年年初。

l   此城是疊磚建造而成,南北角有瞭望臺,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預留戰備水源和糧食。這座城堡就是今臺南市「赤崁樓」的前身,目前尚有當時荷蘭人興建的面西原始入口遺址。

、《熱蘭遮城日誌》發現鄭軍的記錄

    在《熱蘭遮城日誌》1661429日的記錄中猶輕描淡寫:「星期五,陰天,早晨下了些雨。這城堡的法庭上午開庭。」,並沒有大軍掩至的肅殺氣氛,直到430日,才有大員西北方海域上有不尋常的眾多中國戎克船的記載:

早晨6點半……距離北邊泊船處的半哩(mijl)處,有不尋常眾多中國戎克船,向鹿耳門下來,顯然,是從中國來的國姓爺的軍隊……

    大員的荷蘭當局發現鄭成功艦隊後隨即做了一些緊急應變,要逗留在熱蘭遮城的猫難實叮連忙趕回普羅民遮城,並控制所有中國人的行動與船隻。

鄭成功騎長鯨的傳說                          

    《臺灣外紀》在寫到鄭成功由何斌引領率領大軍從鹿耳門進入臺江內海的過程時,有一段關於鄭成功騎長鯨從鹿耳門迂迴游漾的傳說:

    何斌開溜到廈門後的某一天的午後,大員忽然天氣大變,海浪滔天,聲震雲霄,令人戰慄,直到半夜才停。隔天,荷蘭長官揆一等人登熱蘭遮城朝海邊望去,赫然驚見一個有裹戴頭帽、穿紅衣服的人,騎著一頭長鯨從鹿耳門那頭迂迴游去,並繞過赤崁城後消失不見。揆一等人面面相覷,都以為是夢境。一直到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鹿耳門進犯時,還胸有成竹認為鄭成功的船艦逃不過熱蘭遮城的大砲,沒想到鄭成功所有的船艦都繞過熱蘭遮城的大砲,藉著潮水從北方的鹿耳門進入並搶灘,想發砲砲擊也都在射程外了。

    這個騎長鯨的傳說生動有趣,時至今日仍流傳在臺南市。

登陸之戰

attachments/201209/8159082800.jpg《熱蘭遮城日誌》166197日提到投靠荷蘭人的中國人Tansaa(音譯為陳三)供稱:

他們(指鄭成功大軍)按照那三艘舢舨的走法進入鹿耳門水道之後,很快就有3040艘舢舨,從此地很興奮地去接他的士兵上岸(當指在禾寮港一帶上岸的情形)。馬爺(馬信)率領那些南京的戎克船(Nanquinse joncken),帶頭前進,國姓爺在前頭的第8或第9艘船上,那是一艘舸仔船,船上飄揚一面白色旗幟和一頂絲製華蓋。在禾寮港(Oijlaukan),又稱為Smeerdorp的地方,有很多手推車(karren) 準備好了,把鐵製的武器,例如:頭盔,鐵甲等物載往赤崁。

    登陸後,大約在下午1點半左右,鄭成功的部隊幾乎已經將普羅民遮城包圍,城的南北都有鄭軍的紮營,最糟糕的是和熱蘭遮城的海陸交通也被切斷,孤立無援。這在《梅氏日記》中有很生動具體的記錄:

敵軍全副武裝,士氣高昂地從位於新港車路旁的Jan Son的農園,越過高地,擊鼓吹笙行軍而來,其中有幾個騎馬的。她們的軍隊有數不完的漂亮絲質旗幟旛旒,頭戴光亮的頭盔,手握大刀,迅速沿Inding的路,經過哈根那(Hagenaer)森林,來到海邊的小森林,在普羅民遮北邊,公司的庭園、小溪後面紮營,在那裡搭起上千個白色帳棚,時間是下午1點半。

    鄭軍登陸後,很快的由北向南移動,一支繞過普羅民遮城,先朝東沿Inding的路在經由哈赫納爾(Hagenaer,意即海牙人)森林,布署在普羅民遮城南邊;另一支直接在普羅民遮城北邊的「公司庭園」小溪後方紮營,南北包抄,將普羅民遮城團團圍住。

八、鄭軍和荷軍的兵力比較

 

鄭軍兵力

荷蘭兵力

士兵

有說12000人,有述20000人、25000人,更有記30000人,可能分批前來。在圍攻普羅民遮城的時候應該只有先遣部隊約12000人。

2200人(這其中括雅科布‧考烏(Jocob Caeuw)帶來的援軍700名士兵)

船艦

300艘。

大員原來4艘加上雅科布‧考烏(Jocob Caeuw)從巴達維亞城前來增援的11艘,計約15艘。

 

九、台江內海激烈海戰

    除赤崁陸地的反擊外,近中午時刻,大員議會決定以海軍突襲北線尾的鄭軍,由隊長Thomas Pedel(中方文獻譯為「拔鬼仔」)率領四搜船艦運載200個士兵去北線尾附近攻擊宣毅前鎮陳澤的海軍,儘管主力艦den Hector(海克特)號、's Graavelande(斯‧格拉弗蘭)號的砲火技術較先進,具有優勢,但這兩艘主力艦很快就被數十艘大小不一的戎克船包圍,當他們接近敵船時,便有一批死士攜帶炸藥筒,或投擲、或躍入敵艦中,可奪之便奪之,不可奪之便炸沉之,於是den Hector(海克特)號沒多久便起火爆炸。

德國士兵阿爾布烈‧赫波(Albreht Herport)繪於1662年的大員鳥瞰圖,為當時的鄭荷海戰留下珍貴的畫面。(圖片來源:《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老地圖》)。

    雖然大員當局研判den Hector(海克特)號是因自家船上火藥爆炸而沉沒,事實上可能是被鄭軍偷襲炸沉的。 's Graavelande(斯‧格拉弗蘭)號見苗頭不對邊打邊退,de Vink(白鷺)號因戰鬥力不強始終不敢靠近,Maria(馬利亞)號則逃向巴達維亞城去了。而率領200名士兵在北線尾登陸的Thomas Pedel隊長仗著優勢的火繩槍,過分輕敵,受到數千名鄭軍的的圍攻,鄭軍利用地形的優勢,兩面包抄荷軍,荷軍陣腳大亂,很快被擊潰,Thomas Pedel雖然企圖穩住局面,但士兵丟槍棄帽,拼命逃竄,沒有人聽他的指揮,最後陣亡110名士兵,連自己也戰死在北線尾的沙地上。  

十、荷蘭人筆下的鄭成功;普羅民遮城投降

    54日,猫難實叮不得不命令梅氏和土地測量師Herman Verbiest攜帶那份已擬好的條款去見鄭成功。梅氏在日記中對於第一次見到鄭成功本人的情景顯然記憶深刻,對鄭軍的陣容、武器、軍裝、國姓爺的排場和他的動作表情都有很具體和生動的記述,約見的地點在普羅民遮市鎮的後面:

    那帳幕前面有一對護衛軍,估計約有武裝士兵6百到8百人,兩邊各列3行,他們帶著很多旗幟,武器用黑色綢緞套著,綢緞用各種顏色的絲和黃金很精緻地繡著獅頭和龍頭。他們的頭盔都有一束毛,跟所有士兵一樣,約有一呎長(約30公分),替代羽毛高立在頭盔上,他們的大刀閃亮如銀,看起來相當古典,好像古羅馬人的樣子。我們必須從他們的中間走過去。走到那護衛軍的中途時,我的同伴帶著那面白旗被留下來,我則被帶到國姓爺的帳幕去。

    國姓爺作在帳幕正中央的一張桌子後面,桌子鋪著繡得很貴重的桌巾,他身穿一件未漂白的麻紗長袍,頭戴一頂褐色尖角帽,式樣像便帽(muts),帽沿約有一個拇指寬,上頭飾有一個小金片,在那小金片上掛著一根白色羽毛。他後面站著兩個穿黑綢長袍的英俊少年,每個都手拿著一面很大的鍍金扇,高約89呎(240270公分),寬約3呎(90公分)。在他兩旁站著56位最主要的官員,一律穿黑色衣服。

鄭成功文物館內依據《梅氏日記》的內容,模擬梅氏初見鄭成功的立體場景雕塑。

    我猜他年約40歲,皮膚略白,面貌端正,眼睛又大又黑,那對眼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不斷到處閃視。嘴巴常常張開,嘴裡有45顆很長,磨得圓圓、間隔大大的牙齒。鬍子不多,長及胸部。他說話的聲音非常嚴厲,咆哮又激昂,說話時動作古怪,好像要用雙手和雙腳飛起來。中等身材,有一條腿略為笨重,右手拇指戴著一個大的骨製指環,用以拉弓。

   attachments/201209/6966112697.jpg 梅氏把猫難實叮擬好的條約地給鄭成功看,鄭成功一陣吆喝後,對梅氏說,還好這議降的信件及時送到,否則他馬上就要發動總攻擊,所有普羅民遮城的荷蘭人都得死。鄭成功答應猫難實叮的所有條件,准許土地、物品、房子和奴隸都可以保留使用,唯獨所有人員不准撤往熱蘭遮城。最後幾經折衷,議訂將城內投降的人員運往馬尼拉或其他地方。           

   56日,猫難實叮交出鑰匙,撤離城堡。當時城堡裡約有270人,統統先撤出到普羅民遮市鎮上,鄭成功正式進駐普羅民遮城。

十一、普羅民遮城蛻變為赤崁樓                                    

鄭成功攻下普羅民遮城後,進駐此城,設承天府,此城成為全島最高行政中心,俗稱赤崁樓。鄭經裁廢承天府,赤崁樓成為儲存火藥的倉庫。清治時期,朱一貴造反時,將赤崁樓的鐵製門額拆去熔製武器,赤崁樓愈漸荒廢。清乾隆53年(1788)為褒揚福康安將軍平定林爽文事件,將平定過程以漢文、滿文鏤刻在8塊長方形石碑上,立於赤崁樓前的石贔屭上(鄰近清治時代臺灣知府衙門),供人瞻覽。

attachments/201209/1086593410.jpg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九座贔屭碑,原本立於赤崁樓西面的前方,民國49年(1960)被移置今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

    清初,台江內海尚未淤填,赤崁樓前可觀浪潮,舟影點點,「赤崁夕照」是當時著名的台灣八景之一。19世紀後半葉,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等建築,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赤崁樓頓時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日治時期,赤崁樓一度充當陸軍衛戍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倒塌大半,五子祠也毀於颱風。1944年日人拆除前大士殿時,又重新發現了普羅民遮城的舊堡門入口。

    民國49年(1960)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九座贔屭碑,被移置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之後,赤崁樓又歷經多次整修,移除了不少朽木,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並獲得當地社區捐贈南邊空地,闢為園林,遂將入口由西面改為臨民族路的南向,一度作為臺南市立歷史博物館,民國71年(1983)被列為國定古蹟。

十二、熱蘭遮城揆一投降

十三、鄭成功猝逝與死因

十四、全臺首學(孔廟) 


引用通告地址: 點擊獲取引用地址
評論: 17 | 引用: 0 | 閱讀: 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