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民權路
作者: 站長 日期: 2017-08-02 10:27
172線由鹽水進入新營市區的前段是復興路,過了高速公路涵洞之後,在和欣客運站旁的大十字路口左轉進入新營的外環大路-長榮路(172線在新營市區的路段,約為18—23公里處)。在復興路轉入長榮路路口的Formosa加油站處,在民國60年以前還是茄苳腳望族吳家的祖墓,墳前還立有一洗石子的高大文昌筆,相當顯目,老新營人都還有些記憶,而這些地景地貌都因中山高的興建被改變。長榮路沿途有家樂福(20.3K)、新營體育園區(20.1-20.5K),經由長榮路(172線20K)接南向的三興街、育德一街,可抵民權路,經中正路(20.9K)南走可達新營區的心臟地帶—民治市政中心及綠都心。在外環的長榮路未開通前,舊縣政府前的民治路是172線的舊路段。
民權路南北縱貫新營市區,從北端的震旦行經新營高中、新營省立醫院到南端和中山路、復興路、延平路、長春街五街交會的交通臺,這條街可說是新營市最早發展的商業街,更早之前還是先民入墾新營最先聚居的地區。出身新營的作家阿盛(本名楊敏盛)小時候就住在這商街上,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有許多對故鄉的眷顧和懷想,淡淡的鄉愁裡勾起不少塵封的往事和記憶。其中以〈民權路回頭〉和〈人力車夫〉兩篇文章最為膾炙人口。
新營之光—作家阿盛(楊敏盛) 阿盛,本名楊敏盛,1950年生,臺灣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系記者、編輯、主編、主任等職。從高中起,阿盛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小說和散文,他生長的新營的那個年代,正好是從農業時代蛻變到工商業時代的浪頭上,這給了他寫作上的許多養料。劉湘梅在〈阿盛散文鄉野人物風情研究〉碩論中說阿盛:「他的創作從生活中取材,書寫腳踏實地的鄉土文學……落筆處處反應社會真實面相,他擅長寫鄉野人物……沒有忘了寫下自己的故事,甚至還代言他人的故事,他代言城鄉暗角的邊緣人,也說著社會弱勢老人的辛酸遭遇……」,[1]學者呂正惠讚譽他的創作「為臺灣的『鄉土文學』增添一筆異彩。」。 阿盛自己《行過急水溪》自序文中對自己的寫作觀有一番告白:「創作不應是架空的吧?正如同畫出來的禾穗無法收割,離開土地,文字只是虛幻的遊戲……寫作者的責任,就在於拆掉空心矯作的任何藉口,用心靈提示與自己一般俗氣的人們憶起或追尋美好的事物情理。須得明白,所有的現在都將是過去,忘記過去將迷失未來……」,[2]阿盛用文字來記錄和反省過去,不致迷失未來,並追尋美好的事物情理;阿盛是新營之光。 阿盛從1994年起成立「寫作私塾班」並架設專屬網站,這是臺灣第一個由作家創設的現代文學欣賞「私塾」,對於鼓勵文學愛好者投身創作,具有非常正面的效果。曾獲南瀛文學傑出獎﹝2000﹞、五四文藝獎﹝2003﹞、吳三連獎文學獎﹝2010﹞、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2011﹞等。 重要著作:《唱起唐山謠》、《行過急水溪》、《秀才樓五更鼓》、《心情兩紀年》、《五花十色相》《風流龍溪水》、《七情林鳳營》、《火車與稻田》、《民權路回頭》、《夜燕相思燈》、《萍聚瓦窯溝》……等 |
先從今南端民權路頭細說重頭,〈人力車夫〉一文一開頭就對那裏舊時的景象有一番描述:
民權路口,左側,一個蓄水池,水泥砌高,大人站其旁,與他幾乎齊頭。大戰期間為了救火而造的。蓄水池後起算門牌號碼,左單右雙,民權路一號是打鐵店,對面二號是雜貨店兼腳踏車修理,二號旁的地皮空著,有一口大井。
四號六號與五號七號門前路邊,兩列人力車,天天排班等人叫喚。主要是載貨,什麼貨都載,稻穀米糠木柴蔬菜瓜果麻袋雞鴨豬肉餿水家具,甚至棺材死人與急著送醫的重病者。[3]
在阿盛的童年,民權路口有一大蓄水池,是舊時用來消防救火的,靠民權路頭的店舖是打鐵店、雜貨店兼修理腳踏車店,還有一口大井。接下來四號六號與五號七號門前路邊有排班的人力車夫,但主要不是用來載人,卻是載貨,甚至連棺材死人與重病送醫者都載。現在蓄水池和大井都已不見,豎起了新營魅力商圈的小巧輕柔的入口意象,眼鏡行、便當店、服飾店和藥妝店取代打鐵店、雜貨店和腳踏車店。
人力車夫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民權路頭停駐營業,阿盛在另一篇文章〈民權路回頭〉中有提到大概是清領時期就已存在:
人力車停駐的地點在民權路頭。我外祖父定居民權路頭,是「清朝彼個囝仔皇帝登基初年」,我母親這樣說的,她指的應為宣統。……[4]
民權路3號(單號,在路的西側)是店鋪,像藥行卻沒藥櫃,但少有人進出,也許另邊開門。5號純閩南式建築,庭院長長,恆常乾淨。阿盛小時候就住在民權路7號的榨油店內進的老房子,經常會散發出炒花生芝麻的香氣,據今附近勝一書局老闆娘鄭翠霞女士口述,榨油店名為「華盛」,她們都戲稱「華盛頓沒有頓的榨油店」。
接著是煤球店,煤球俗稱「連炭」,是早期用灶燒煮東西時所用的燃料,改用天然氣後,煤球已過時,煤球店早就消聲匿跡。煤球店在天主教堂,約在今民權路轉入武昌街不遠的北面:
煤球使用於小型火爐,大灶不行。大灶家家有,通常一大二小眼,大眼用來燒洗澡水或豬食,小眼則煎炒炸蒸。灶門與灶眼比例同,柴勿須購買,到處撿拾,蔗葉、木麻黃葉,引火甚快,細樹枝綑紮一束一束,置廚房邊角備用。[5]
煤球店斜對面是豆腐店,隔兩戶住有紅衣道士「司公柳」:
人們叫他司公柳,柳是姓是名,未查。司公柳除了參加醮典行法祈禱之外,還會收魂。很多人信他,他這司公是世襲三代以上了,三代司公收過的魂,「可能比新營的人口還多呢。」人們這麼說。
司公這個行業有分紅頭司公和烏頭司公,一般來說,為生者祈福除煞的屬紅頭司公,超度死者亡魂的屬烏頭司公。在以前,幫人收魂除煞的紅頭司公看來生意不錯。
天主教堂往北是新營中學(今新營高中)的教師宿舍,緊鄰大圳,在阿盛讀新營中學的那個時代,宿舍裡頭住著許多外省籍老師,南腔北調。新營中學的對面是中山公園,而中山公園的前身為日本神社,日本神社在戰後改為忠烈祠,在阿盛念中學的那個年代,忠烈祠仍然保留許多日本神社遺留下來的建物:
中山公園舊為日本神社,太平洋戰爭結束,改做忠烈祠。換了神主牌,其餘絲毫不變,日式鳥居、石燈、石橋、屋宇、銅馬,全都老樣子。鳥居概約兩公尺高,就日本神社規制而言,那表示位階普通。但一對銅馬有可觀,看得出好工藝,皆三足落地,一足半抬,分立祠堂階下左右,彼此對面,馬足下底座約高三尺。[6]
現在忠烈祠又建為新營署立醫院,醫院東側現在已整化為現代化的公園-南瀛綠都心,醫院西側部分土地被變更為建地,成了新營中學對面那一排嶄新的店面。民權路的商店面貌顯然變了許多,7-11、全家和85°C等新式連鎖超商和飲料店散布,新營高中的老師宿舍已夷為平地,水圳正整治為綠川步道,南瀛客家文化會館矗立在新營高中對面商街的北邊,幾許文化氣息沖淡新民權路商家掙錢逐利的市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