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宅-新營大同路日式老屋

三一宅-新營大同路日式老屋    摘錄自張溪南  《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臺南市文化局,2014

                             人,有了點年紀,總能累積些生命的經驗而散發智慧;

      房子,有了些歲月也才會蘊育出時空交融的歷史韻味。

      經過時間長河的沖刷洗鍊,

      看似平凡的事物實則隱含著不凡的意義與價值。

                               --2008路克米/老屋欣力特輯

    

attachments/6133152948.jpg

老屋,除了保存了建築本身的歷史痕跡,更保留了許多記憶和故事。或許是臺南市境內房地產的炒作沒有北部嚴重,所以保留了不少的老屋。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曾經辦理過「老屋欣力」系列活動,試圖重新找出臺南古都老屋的魅力和文化價值,藉老屋沖淡現代生活的緊張,注入慢活與樂活的元素。「老屋欣力」意外成了臺南市社區發展或觀光活動的新亮點,成功的案例從2008年的19處,到2012年時已經累積超過了60處,有的做咖啡屋茶館,也有經營藝廊烘焙坊,還有改為料理店花園餐廳的,老屋增添古都幾許古意和情趣。連市政府也於2013年起編列經費,鼓勵民間加入保存老屋、活化閒置老屋的行列。

    不只府城有老屋,新營也有老屋!王公廟繼續往東,在民治路陸橋前和大同路交叉,大同路南北縱橫,北端是私立興國中學門口,沿途有新營監理站,最南是抵火車站圓環,周邊就是上節提到的日治時期原臺灣生藥株式會社的舊地,現在是新東國中興國中學等的文教區,大同路39號的老屋大約在路的中段,南邊即是綠川北街和嘉南大圳支流[1]的親水綠帶。

    2013529日晚間,我受邀參加新營社區大學所舉辦的公民周講座論壇「老房子也有春天:新營大同路39號的活化探討」,當天主講的是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正雄老師,主持人是社大的主任張文彬,和我一起與談的還有社大日式老屋課程的學員陳俊佑。新營社大幾經遷移,從新東國中轉而火車站旁的新營學堂,再轉移到現址(原為台南縣農會幼兒園),這地點就在東山路平交道的東邊,在台一線路旁,鬧中取靜。

    座談的教室約有一般教室的兩倍大,卻擠滿了人,有些還是退休老師,居然有這麼多人對老房子活化的議題感興趣,新營人的素養和社大這些年默默經營的成效,讓我有些驚訝。林正雄〈歷史建築新營縣府日式木造官舍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的簡報先從這棟老房子的周邊地理環境變遷的調查談起,接著是歷任屋主的人文背景,最後是談建物本身的調查和修復建議,深入而細緻,足見其調查之用心,本節資料諸多引用,特以致謝。

    39號老屋就位於大宏里大同路和綠川北街的交叉口的西北端,平日大門深鎖,木造灰瓦,因久未整修,門窗木條梁柱歪裂,搖搖欲墜。這是新營地區所剩無幾的日式建築,據說在新營國小東側曾有劉家八角樓荷蘭式大宅第,屋主聽聞政府有意將其列為古蹟後,隨即轉售並被夷為平地,成為今日樂仁幼兒園對面的新販厝。所幸現今大同39號這棟日式建築所有權在臺南市政府,並且被臺南市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築,故能保存至今。

   

attachments/2450749170.jpg

林正雄老師的資料顯示,這棟建築最早應是日本人本田三一所建,本田三一原籍廣島縣賀茂郡廣村,生於日明治261893),日大正8年(191964日到臺灣,於日昭和13年(1938),大約45歲時,將戶籍遷移到新營當地寄留,並取得「王公廟107番地」土地所有權。王公廟107番地土地經對照日治時期與今日之地籍圖,面積範圍就在今39號及其附近,於是推斷這棟建築的年代應該建於日昭和12年(193713年(1938)間,這樣屈指算來,大同路39號的日式建築至少應有75年的歷史。本田三一的職業據推斷應是負責工程施工的領班工頭,王公廟107番地的戶籍登記,還有一位「岩井馨」的日人,職業登錄為「鳶職」(工地中負責在高處作業的工作人員或搭鷹架者),顯然,本田三一此時已有相當規模的工班幫其協助執行工程工作,並將戶籍寄留在他的戶籍。日昭和10年(1935)日日新報的報導中,有提到本田三一為推動興建新營西本願寺[2],主動帶頭捐款300日圓。

    日昭和18年(1943)因二次大戰爆發,本田三一返回日本,戰後該建築物土地及建物所有權因屬日產,依戰敗國條例辦理接收,於民國40年(1951)由國有財產局移撥給臺南縣政府,從民國39年(1950)開始,這棟建築物就轉為官舍,派給海軍退役軍官轉任臺南縣政府主任秘書的林翀一家人居住。林翀於民國64年(1975)退休,但仍繼續居住在大同路39號的房舍。民國95年(2006),住在該官舍的林翀家族相關人員均已過世,臺南縣政府收回房舍,民國99年(2010)由臺南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後,於民國101年(2012)由臺南市文化局委託進行調查研究計畫,有意為這棟老屋進行修復,賦予新生命。

    

大同路39號歷史建築是日式木造房舍,林正雄老師在報告中特別提到為何日本人喜歡木造的房子,他說日本的建築專家曾經針對木造鐵造及鋼筋混凝土三種房子做過實驗,各用一對小老鼠做試驗對象,結果住在鐵造鋼筋混凝土材質的小老鼠無法繁衍後代,木造的卻繁衍出一窩老鼠,證明木造房子較有幸福感,這也就是為何日本房子多為木造的原因。而這個木造歷史建築目前正在調查,即將進行修復,由於其位處綠川北街東端,又瀕臨嘉南大圳親水綠帶,參與座談會的許多新營地區民眾希望能將綠川北街這段綠帶和歷史建築特色結合規劃中的大新營美術園區,連成一氣,將更豐富完整。

    目前臺南市政府規劃中的大新營美術園區,範圍以南瀛綠都心公園文化中心為中心,沿著嘉南大圳支流,西邊至新民國小前40米公園道,還可延伸至太子路;東邊可向東延伸到新東國中南邊。整條寬廣的東西向綠蔭大道最大的問題在大圳北側,正逐年整理貫通,南新國中段已貫通,2013年擬打通新營高中南邊的大圳北岸。綠蔭大道只是美術園區的硬體建設,至於軟體的內涵,就得靠專家的規劃市民的參與和在地的元素(如歷史建築等)。

    老屋是地方史的縮影和地標;探查老屋,無疑是在發掘更多塵封的地方史事。老屋保留太多的老印記,承載許多無價的回憶和歷史。而科技文明的迅速發展,大家習慣汰舊換新的思維,破清的動作也越來越快,但是老屋絕不等同於手機,手機越新越好,房子卻是越老越醇,林正雄老師說,科技文明的發展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人類已經開始警覺,所以現在全世界都在比對老人家老建築的友善度,越友善的表示該國度越進步我心有戚戚焉。



[1] 這條嘉南大圳支流溯自後壁區烏樹林東邊的嘉南大圳,就在172線南邊,設有水閘,流到安溪寮前都和172線平行,在樹安加油站旁轉向南邊,流經烏樹林農場西側,再轉而向西,切過安溪寮下寮和新營區土庫里之間,再穿過省台1線,在卯舍處沿縱貫鐵路折向南流,於新東國中東南方朝西沿綠川北街西流經南瀛綠都心、新營高中、南新國中南邊後一直到紙廠,提供工業用水。

[2]根據新營街館內概況圖所示,日昭和101935原西本願寺的地點約在今新進路糖廠加油站斜對面

引用通告地址: 點擊獲取引用地址
評論: 20 | 引用: 0 | 閱讀: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