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馬教育叢林—樹人國小校長回憶錄》之8-苦難降臨:裁併校噩夢成真
作者: 站長 日期: 2011-02-22 09:15
l 苦難降臨:裁併校噩夢成真
我的校長生涯注定是坎坷崎嶇的:上任不到一個月落難五峰山上,才過了一年,樹人國小悄然名列縣府裁併校黑名單中。
農曆年剛過不久,儘管是初春時節,冬天的寒意仍揮之不去,校園枯乾的花樹依然瑟縮。剛開學的校園裡猶沾染幾分過年的氣息,師生們有的還沉浸在寒假甜美的回憶裡,有的為新學期的學習正忙碌著,而陰鬱蕭索的天氣似乎傳達著一種不祥的預兆。
果然,這一年來甚囂塵上、大家最不願意面對的事終於降臨了!縣府決定將60人以下的小學校裁併(以去年查班人數為基準,本校查班時學生數55人)!千真萬確,公文旋即於
「真的假的?完全沒聽說!」有同仁不敢置信。
「白紙黑字,還懷疑啊?」
「到底為什麼?是變成別的學校的分校還是整個學校不見了?」
「以後學生怎麼上學?」
「多餘的老師怎麼處理呢?校長要擺到哪裡去?校護、幹事與工友呢?」
……
同仁們議論紛紛。
上個學期末,裁併校的話題早就在教育圈裡流傳,有說以全校學生50人為基準,不足的全裁併,有說55人,就是沒有人會料到是60人,一下子全臺南縣要裁併17所小學!噩夢成真!完全出乎意料,這個決策形成的依據與過程令人費疑猜,到如今我仍覺得那似乎是一場夢?
何謂裁併校?《遠見雜誌》有一番爬梳和整理:
1995年,台灣省教育廳為了節流,提出以每年合併5校的3年計畫,裁併15所小型學校。但後來省政府遭凍,政策並未落實。2001年,教育部也曾提出裁併6班以下小校的政策,經多方考量後,政策喊卡。2004年,監察院完成一份「教育部所屬預算分配結構之檢討」報告書,建議教育部應行文各縣市政府,裁併百人以下的小校,以節省預估每年高達51億元的人事經費。
教育部曾經公佈裁併校的指標:
u 一般性指標:
指學校的一般性條件:學生數、社區結構、原校區之用途、社區對學校的依賴度等共10項,分別給予評分,如評分愈低,即表示學校愈應考慮進行整合。
u 特殊性指標:
指不宜整併的因素:該鄉鎮只有一所小學、原住民地區學校或到鄰近學校交通有重大安全顧慮等,只要學校符合其中任何一項指標,學校不宜進行整合。
教育部強調:地方政府有權決定整併,教育部僅是提供參考指標,絕非行政命令,教育部也沒有規劃整併時間表與校數,同時也未建議達到一定分數必須整併。
但監察院的報告書等於給了各縣市政府一把尚方寶劍,為撙節預算,可以大剌剌的執行裁併校政策,以致迄2006年,台灣共有144所小學、分班、分校消失了。
台南縣在 1999-2005年,裁併校共19所〈含分校、分班〉,標準為未滿50人降為分校,未滿30人的分校裁撤。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各偏遠小校的學生數驟降,各校無不在經營上力求突破、創新以建立特色來吸引學生就讀,在這樣艱鉅的情況下,台南縣竟然在2006年,將裁併校標準提高到未滿60人降為分校,未滿40人的分校裁撤。
收到被裁併的公文當天晚上,我就直奔李錦昌會長他家,除了讓他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最主要是先探探家長會的反應。
「沒那回事,要將學校喀嚓掉,不是縣政府一句話或一紙公文就算數,阮地方不允許這種代誌發生,至少在我當會長的任內不可能乎這間學校被廢掉。」李會長反裁併的態度很堅決。
「但是公文已經下來了。」我無奈的說。
「公文對你這些公教人員有路用,對阮算什麼鳥仔屎!」他冷哼一聲。
「可是……」我想勸他別太堅持,我認為公文已下達,轉圜餘地有限,他的堅持可能會增加我處理這件事的困擾。話還沒出口,就被他打斷。
「校長,我知道你想講什麼,這種代誌我是不可能善罷甘休的,你想想,學校沒了,你還是能到別的學校繼續當校長,老師也是換地方上班而已,頭路原在,對我們地方來說,沒了就是沒了,再也改不回來,我的立場能和你一樣嗎?校長啊,人生總得要做幾件有意義的代誌。你是公務人員,習慣聽命行事,我不一樣,我就是不信邪!」
李會長的一番話讓我啞口無言,的確,學校被裁併,我依然有我的校長春秋大夢,老師和職員換個地方上班,照樣上班領薪水,可是地方呢?學校的存在對這種僻鄉小村太重要了,親子活動、社區踏查、聯合運動會、數位機會等等學校所舉辦的活動,幾乎是所有教育與文化刺激的全部,學校是村裡的心臟和大腦;有了它,村子裡才見生機、活力。
我怎能為了好向上交差就要求家長會或地方人士棄械投降,原本要來說服李會長體諒我的立場,卻反倒被李會長數落了一頓,他的理既直又壯。回到家,裁併校的繩結看來是不太容易解套的,心情煩悶,打開電視想解悶,隨意看到一個頻道正在播映大陸劇—李保田主演的「巡城御史智多星」,劇情演到主角為了要為被謀害的「趙鐵面」翻案,不惜得罪滿朝文武,還連帶受到親情、愛情、友情的關說圍剿與壓力,但仍秉直剛正,執意要翻案到底。因為是連續劇,看不到結局,但結局如何,不難想像。此時此刻看到這種劇情的戲,卻讓我感同身受,尤其李保田所飾演的「鬼難纏」桂蘭珊在趙鐵面的喪禮中寫下「生能捨身 死後蒙冤」八字,那種官場的無奈與悲壯,刻劃入微,竟把我感動到掉了眼淚。那個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著「桂蘭珊」的處境,想著李會長的話,想著裁併校白紙黑字公文的背後的長官,想著後續必然的抗爭與纏鬥,輾轉反側,一夜難眠。
翌日,教育局首先召集含我在內的17所學校的校長開會,前面一排局處首長,財主單位也都到場,長官們一一說明裁併校的原委,不外乎整併教育資源、提升小校競爭力及撙節縣府財政,長官們認為把小校學生移到學生數較多的學校,可以增加同儕互動、提高學習效果。財主單位也計算出每併掉一所學校,每年便可以節省600萬~1000萬的預算。儘管長官一再說明節省經費不是裁併校的主要考量,但是我認為對於財政困窘的台南縣來說,這個因素顯然大於其他。當然,長官們也提出許多對裁併學校所屬的學生的優待,如免費載運學生上下學與學雜費、午餐費全免。
「有沒有問題?」局長最後問大家,他指的是執行而不是這個決策的商榷性。
「既然政策已經決定如此,我們會盡力做好溝通與協調的角色。」有校長應和。
「我們是夾心餅乾哪,局裡的政策要執行,家長和教職員工的反彈要安撫。」有校長叫苦。
「在處理這件事最最棘手、最吃力不討好的的就是校長了,除了要完成上面交付的任務,還得面對各方的指責與反彈,上下交煎,不是好差事,所以我建議長官對這些裁併校校長的權益也要有相當的保障。」有一位資深校長替大家說話。
所以接下來有一大段時間在討論裁併校校長的安排與禮遇,舉凡優先遴選到別校,即使沒有缺,也可讓裁併校校長調整職務、繼續領加級等等。
「我們支持上級的政策,既然縣府對學生的受教權有所保障,也做出許多承諾,相信本校的家長會與社區民眾一定能諒解。」有不少校長紛紛表態支持,長官們滿意頷首。
「裁併校關係到家長與學生的權益,這麼倉卒決定,行政程序有無違法?」坐在我旁邊的校長一開始就一直跟我說行政程序的問題,他還把列印出的行政程序法法規給我看。終於忍不住舉手發言。
「小校裁併是個行政措施,還不到法的位階,所以沒有違反行政程序的事實……」局長娓娓解釋。
接著有一會時間沉默著,現場氣氛有一些僵凝。有很多校長隱忍不發一語。我不是一個善於用言語表白的人,尤其在公眾場合,更甚的是要傳達不同意見時,我的心跳會突然加速度,加快到似要蹦了出來。這樣的狀態會讓我說起話來顫抖兼結結巴巴,嚴重影響我的思考和表白。於是每遭遇這種情況,我會先擬好稿子,在逐字按稿唸,這樣較不會凸槌、說不輪轉。我認為小校裁併茲事體大,那是決定一所學校生死的重大決定,這裡頭不是只有校長,還有教職員工、學生、家長與社區要面對,我認為在座的所有人都無權來決定他們的生死,待大家都發言得差不多時,我輕咳兩聲後,舉手依著剛剛才擬就的稿子發言。
「樹人國小是我初任校長的第一所學校,這個學校的教職員工都很賣力在執行他們的職責和義務,學生都能快樂學習,和家長、和社區也都能和諧相處、共生共榮,他們對學校也百般支持。如今上級說要把我們裁併,情何以堪,所以我在此地有三點聲明:
一、我必須忠實反映學校員工、家長會與社區民眾的心聲,據我所知,他們
都愛這個學校,他們是反對裁併的。
二、若逼不得已真的要執行小校裁併,請在執行過程中有關裁員和調動一定
要保障教職員工的權益。
三、我不參與在裁併校過程中任何有關校長權益的協商與決策。」
我勉強唸完,雙腳直抖,聲音也微微顫。唸完後現場一片肅靜,但顯然得到了一些共鳴,因為接著發言的校長有些硬了起來。
「以學生數60人為裁併的基準是怎麼訂定出來的?合理嗎?其他縣市有無這樣做?」
「不能暫緩實施嗎?」
「查班人數以去年10月的為基準這不合理,有的現在已經超過60人了。」
畢竟那天的會議的目的在安撫我們這些校長並要我們執行任務,再多的唇舌也改變不了決策,因為決策權在更高層。
我隔天就召開家長會並傳達上級意思,李會長不待我說完便氣極敗壞,直嚷嚷要抗爭到底。
「我底幹××!這是錯誤的政策,我絕對不同意,戲還底搬咧,我不相信牛會嚼棕鬚,今天會議的決定就一句話:反對裁併,誓死抗爭!」
李會長揮手表示散會,氣呼呼的走了,我傻愣著望他負氣離去的背影,想調解與安撫的空間都沒。他雖然平時有些粗獷霸氣,但這種冷面氣憤的神情倒沒見過,我隱隱感到不安。
果然,李會長利用星期六、日兩天,開著車,山裡海邊,不辭遠近,一一拜訪了其他16所將被裁併學校的家長會長,一個也沒漏掉,商議集會並籌組反裁併校聯盟,開始抗爭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