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台灣文學獎得獎感言 2001.10
作者:站長 日期:2010-09-16 21:42

黃海岱布袋戲劇本與《三國演義》
作者:站長 日期:2010-09-13 18:35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1頁 |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2頁 |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3頁 |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4頁 |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5頁 |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6頁 |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7頁 |
|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8頁 |
|
黃海岱《三國誌—三請孔明》手稿第9頁 |

黃海岱《大孔明》手稿第1頁 |
|
黃海岱《小孔明》手稿第1頁 |
失落的溪畔
作者:站長 日期:2010-09-09 18:28
失落的溪畔 張溪南
※本文榮獲第9屆南瀛文學獎兒童文學類第一名
不知多少回,溪岸邊這棵勁拔的斑芝花常出現在崑將離鄉背井的夢裡,要不是它還在,他自己都無法相信眼前這條溪,是他童年嬉遊過的八掌溪。
斑芝花在空曠的溪岸上顯得孤立而突兀,特別惹人注目。站在溪崁往下望,呼!他深吸一口氣,整個溪谷像被翻過、整過一般,不但溪邊那片他們常在那玩樂的空地不見了,通往溪床的路也沒了,就連河道也扭了一個大彎,細弱的河水灰灰暗暗,還飄來些許的臭味。唯一不變的是滿溪岸的甘蔗林。
「這怎麼游泳啊?」小維驚問。
「哪有西瓜園?」小寧四處張望著。
別說這兩個小孩臉上深深的失望,崑將自己都想哭出來了,這條溪承載著太多他童年的回憶和快樂,如今變成這般模樣,讓他有些不堪。
小維兄妹最喜歡聽崑將叔講小時候的種種,也不知是真的還是瞎編,在崑將叔的童年,阿公的鄉下充滿驚奇和趣味,如:焢窯趕窯鬼、偷挖地瓜挖到田鼠、八隻腳的青蛙精、古墓探險…..,最吸引小維的還是有關八掌溪的故事:全身脫光光下溪游泳、淹大水搶收西瓜、騎牛過河和對岸小孩打架和恐怖的水橋下的死亡船等。
小維家住高雄,暑假回阿公白河鄉下渡假,是他晚上睡覺作夢都會笑的期待,更令他興奮的是:崑將叔這次答應說要帶他們到溪邊玩。
「阿叔騙人!」小寧哭喪著臉。
「溪水那麼髒,怎麼游泳?」小維是學校的游泳校隊,在阿公家的清澈溪裡游泳、玩溪沙,一直是他渴望的事。
早知小溪已變成這般,真不該帶小孩來的。崑將不禁望向遠方,遠處南靖糖廠的那兩支大煙囪已開始冒煙,採收甘蔗的季節又到了,以前這時候,掘甘蔗的農夫大部分是村人,他們站成一排,揮著特製的長鋤,將一壟一壟高過人頭的甘蔗逐一放倒在溪岸上,隨後的婦女用蔗刀將層層的蔗葉削剝,截斷蔗枝,再捆成一把把。枯乾的金黃蔗葉翻攪著漫天溪沙,隨著採收的進度,在夕陽下,從這頭飛揚過那頭,爾後溫吞吞的牛車一輛輛的來,將成捆的蔗枝一一搬上、運走。
聽說現在改成機械採收了,這幅農人採收甘蔗圖也只有永遠封存在崑將的腦海裡。
「阿叔,你說的溪邊到底在哪裡啊?」小寧嘟起嘴巴了。
「嗯….,好吧,我們去鑽甘蔗林。」崑將不想讓小孩子太過失望,「我們小時候常在那裡面玩捉迷藏,就好像火車過山洞。」
「甘蔗葉會割人喔,怕不怕?」
「不怕!」小維兄妹異口同聲說。
「是不是鑽過這片甘蔗林,就可以到達你說的那個溪邊?」小維天真的問。
崑將領著兩個小孩來到溪邊的蔗園前,仰望約有兩倍小孩身高的甘蔗林,默默沒有出聲,有點心虛的點了點頭。
「哇!好棒喔。」小孩一聽就要往甘蔗林鑽去。
「喂喂….記住喔,朝著蔗溝一直走就是,不可以隨便岔到其他溝,也不可變方向,不然會迷路喔。先到的先在那邊等啊,小心點….」崑將不放心這兩隻「飼料雞」,特別叮嚀著,還好他們都穿了長褲。由於甘蔗壟太小,無法容納兩人一起行走,三人必須分開走。
小維一頭鑽了進去,頸部一不小心就被濃密且枯垂的蔗葉劃了一記,癢癢麻麻痛痛的,蔗溝深邃陰暗看不見盡頭,滿佈一條條像蜘蛛網般的蔗葉,不僅蔗葉沾黏著溪沙,就連所有的蔗桿的下半部也沾附了厚厚的一層,顯示溪水曾上漲到這兒,又退了回去。太陽自蔗稍間灑落點點金光,酥軟的沙地在他踩踏後印出清晰的腳ㄚ,他深吸一口氣,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腥濕的沙味,小維好幾次停住腳步,體會這阿叔小時候玩過的把戲。鄰邊蔗溝傳來唏嗦的聲音,他必須稍稍彎身,並將雙手斜斜高舉撥開蔗葉,才能前行。
不知走了多久,蔗溝仍然深邃陰暗看不見盡頭,鄰溝的唏嗦聲似乎聽不到了,他趕緊停下,豎起耳朵,仔細聆聽,蔗園內一片死寂。頓時,一股莫名的恐懼襲來,所有垂盪的蔗葉瞬間似乎都化成了魔鬼的手臂,在他面前飛舞,而這條蔗溝成了陰森森的魔洞。
「阿叔!…」他大叫,聲音抖顫得連面前的蔗葉也有了感應,微微沙沙作響,「小寧!….」他叫得更大聲。
沒有絲毫回應。
「阿叔!….小寧!….」他急得快哭出來了,「別嚇我…..」
突然,所有的蔗葉嘩啦嘩啦響了起來,益添恐怖,小維整顆心臟都快跳出來了,他搞不清這嘩啦聲是風吹,還是…..。他決定往回走,不知不覺愈走愈快,「老師說,白天不會有鬼的….」他邊走邊嘀咕。
但是不管他怎麼走,蔗溝依然陰森看不到盡頭,就連陽光也躲了起來。他不得已撥開稠密的蔗葉,橫穿到別的蔗溝,手、頸、臉陸續被蔗葉劃出紅紅的割痕。
「阿叔!….小寧!….」
蔗園內仍然一片死寂。
他這頭穿來,那邊鑽去;又鑽回來,穿過去,完全迷失了方向,像一頭被獵人追趕的小鹿,雙手護著斜低著的頭,沒命的橫衝直撞。耳邊蔗葉嘩啦嘩啦的響聲更大了,他感覺到身後有什麼東西跟著,隨時要竄出來抓他。
他忍不住拔腿狂奔,朝蔗溝另一頭。蔗葉劃過他的肌膚,痛痛麻麻的感覺清清楚楚,應該不是在夢中,阿叔和小寧呢?一大堆的問號擠滿他腦袋。
突然,前頭乍現一片亮光,他興奮的加快了腳步。
「哥哥….哥哥….」
背後有聲音傳來,是小寧的叫聲。
小維回頭去看,果然是小寧,他高興的急叫:「妹妹….我在這裡….」
小寧嗚嗚的追上哥哥,頭髮散亂,臉上滿是蔗葉的割痕,褲子下襬沾滿泥沙,眼眶紅紅的,臉頰上還掛著淚痕,顯然哭過了,「你們….你們去哪裡啦?我怕….怕怕啊。」小寧抽搐著說。
看到妹妹這模樣,小維憐惜的撫著她的頭,安慰說:「別怕,哥哥在這裡,走,哥哥帶你去找阿叔。」隨即拉著妹妹的手,朝亮光處奔去。
「嚓--咻--」,他們出了蔗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棵斑芝花,奇怪的是,斑芝花竟矮了一截的,小維無法確認那是不是剛剛的那棵,更不可思議的是,原本河道在這棵樹之前有個大彎,相距約
溪水也變清澈了!
「哇!」
兄妹倆不禁驚呼,破啼為笑,阿叔果然沒有騙他們,蔗林的這頭的景象就如他故事中所描述那般。但,崑將叔叔哪裡去了?現在他們兩堅信這一定是阿叔變的魔術,只是,他是怎麼變的?
當他們還一頭霧水時,有人聲傳來,似乎來自西瓜田再下去的斜坡處,因視線被坡崁擋住,以致只聽得到聲音,看不見人。他們快步走過斑芝花,穿過西瓜田,朝溪岸移動,斜坡下,溪邊一塊空地逐漸浮現在他們的眼簾中,有三位小孩,正圍著燒過並蓋起來的土窯,興奮的扒挖窯裡熱騰騰、香噴噴的烤物。
面向他們的那個小孩先發現了他們,手指向從斑芝花那頭逐漸靠近的小維兄妹,嘀咕幾聲後,所有小孩都轉頭望向他們。走近後,小維才發現小孩們上半身都赤裸著,有的褲子還濕漉漉的,沾黏許多溪沙,顯然是剛剛在溪裡游泳過,他們的上衣都鋪掛在岸邊的那片草欉上曝曬。他還聞到了從土窯裡傳來的烤地瓜香味。
「嗨,你們有沒有看到我阿叔?」小維裝出笑容問。
「…..」
小孩們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人出聲,土窯旁邊已挖出不少地瓜,還有幾截燒烤得變黑的甘蔗。
「哇,甘蔗也可以烤來吃耶!」小寧發現什麼秘密似地大叫。
那股蔗糖被燒烤後溢出的香味的確令小維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你們是不是對岸來的?」他們之中較高的小孩說,手上猶拿著扒挖土窯的樹枝。
「不是,我阿叔還跟他們打過架呢。」小寧說。
「我們也是。」最早發現小維兄妹的那個小孩說,說著說著,鼻樑下掛著的兩串鼻涕被「咻」的強吸回鼻腔,沒一會,鼻涕又溜了下來。
「你…你阿叔是誰啊?」另一個瘦巴巴的小孩問。嘴邊長了個大黑痣,黑痣上還長著毛哩。
「我阿叔高高瘦瘦的,最會說故事,還會變魔術呢。」小寧說話時嘴角揚得高高的。
小孩們細聲嘀咕了一陣,然後仍然由剛剛那個高個子發言:
「我們整個下午都在這裡,沒有看見有人來,你阿叔是哪個村子的人?」
「我阿公是蓮潭村的人,我阿叔也是。」小寧說。
「我們也是啊!」三個小孩異口同聲說。
「你阿叔叫什麼名字?」嘴邊長黑痣的瘦小孩再問,正啃吃著地瓜。
「我阿叔叫….」
小維正要說出他阿叔名字時,突然看見從溪裡跑上來一個小孩,慌慌張張直嚷嚷:
「害啊啦,害啊啦….溪水漲起來啦!崑將伊們被困在溪裡,害啊啦….」
所有小孩一聽,像突然刮起的一陣旋風,快速的奔到溪岸邊。
「崑將」不就是他阿叔的名字,小維這才回過神,急拉著小寧跟著跑到岸邊:「快啦,阿叔在溪裡!」
溪裡的水好像突然間被煮沸了那般,滾滾洶洶混濁起來,挾帶黃泥的溪水竟然一下子就淹沒了溪裡許多處沙洲,直逼小孩們所站的岸邊而來,河面上漂流的雜物:樹枝、枯柴、空酒瓶、保麗龍盒…愈來愈多。沒有被淹沒的沙洲也都逐漸在縮小範圍,有兩個小孩就被困在縮小到只剩約一輛遊覽車那麼大的沙洲上。才一會,「遊覽車」縮為「大酒瓶」、「鉛筆盒」、「大蕃薯」,再縮變為「台灣」,最後消失在洪流中。兩個小孩的腳上開始濺起黃濁的水花,他們環抱在一起,以增加定力,以免被水沖走。
「啊….」
在岸邊的所有小孩發出驚呼聲。
「哪一個是崑將阿叔?」小寧緊張的問。
「較高的那一個是崑將啦!」流鼻涕的小孩說。
「那個是小孩子,不是啦,我們崑將阿叔很高很大的?」小寧搖著頭。
「他明明是崑將,我們從小一起玩的。」流鼻涕的小孩不服氣。
「一定是山裡在下雨,我們這邊不知道,還沒看過溪水漲得這麼快的。」嘴邊長黑痣的小孩焦急的說。
「阿猴,緊咧,你們去牽你們的牛過來,騎牛過去。」高個子朝長黑痣的瘦子說。原來他叫阿猴。
只見他們二人很快的就在岸邊的水草叢中尋到了自家的水牛,那幾隻牛還悠哉悠哉的啃吃岸邊鮮嫩的水草,一點也不受河水暴漲和有人受困沙洲的影響,二人一個翻身各自騎上牛背。
「喝—去去」
只見他們一手用力扯著牛繩,另一手反將一拍,大喝幾聲,二隻牛好幾回要衝上岸,卻都被拉了回去,牠們似乎對主人要他們下水的命令有了疑惑。
「哞---」
高個子騎的那隻牛長鳴一聲。
「喝—去去」
來回幾次後,高個子騎的那頭牛好像懂得主人的意思,首先下了水,「噗通」一聲,水花四濺,「噗通」,另一頭隨後也躍下水,那個叫阿猴的,竟在牛將下水的那剎那間跌落溪水中,隱沒不見。
「哎唷---」
岸上的小孩不禁驚叫。
在千鈞一髮間,只見阿猴的那隻牛將頭一仰,阿猴雙手抓住了那對彎月牛角,趁牛頭仰起之際,整個人向上攀住牛頸,浮出水面,再順勢攀回牛背,慢慢轉身,算是安全回到牛背上。
「他們要幹嘛?」小寧緊張的問。
「他們要騎牛去救他們。」流鼻涕的小孩說。
「加油….」小維大呼。
水牛竟然會游泳,那麼大、那麼重的身軀竟然可以在水中浮游,只剩一顆牛頭貼在水面上,牛鼻不時噴出水花,二個小孩全身緊緊趴騎在牛背上,在洪流中緩緩向「崑將」二人被困的位置游去,這番奇景如果不是小維親眼所見,他萬萬也不敢相信。
水已淹上了溪裡二人的膝蓋,汪洋的水流讓注視過久的小維有些暈眩,他不敢眨眼,深怕他們會從視線中消失。
「加油!快呀!加油!….」
小維聲嘶力竭的喊著。小寧、流鼻涕的小孩也跟著喊叫。
湍急的水將牛的游潛路線打斜,牛似乎也知道了牠們的任務,奮力游走,終於靠近了「崑將」二人,他們分別攀上了牛背,倆倆緊緊抱住,牛在水流中緩緩回頭。
「貴仔,你們也趕快走,水快淹上你們那裡了,帶他們朝甘蔗林那邊走,原來的路很危險了….」高個子朝岸邊大叫。流鼻涕的叫貴仔。
「我們要找崑將阿叔啦!」小寧扯開嗓門回應。
「我們到甘蔗林另一頭會合。」高個子叫著,直揮手,要他們趕快走。
貴仔領著我們跑回甘蔗林,一溜煙就鑽了進去,小維這次學乖了,要小寧在後頭緊緊跟好,不分開走。沒多久,終於鑽出了蔗林。
咦?又見斑芝花,是原來高大茂盛的那一棵,最令小維兄妹興奮的是,斑芝花下的那人正是崑將叔。
「謝天謝地,你們可回來了,急死我啦,你們去哪裡啦…...」
崑將叔發現了他們,飛快的跑過來抱住兄妹倆,他幾乎翻遍整個蔗林,急得快發瘋。
「我們看到了,看到了….」
兄妹倆手舞足蹈,高興的叫著。
「看到什麼?」
崑將一臉疑惑
* ** * * * *
月光下,崑將叔又開始說起他童年的故事,他說溪邊是他們小時候的樂園,那裡浮沉著他們太多的歡樂和記憶,甚至也有刺激驚險的。他說,有一次山裡下大雨,溪水暴漲,他和阿期差點淹死,是村裡的大頭明和阿猴騎牛救了他們,「你們一定無法感受,溪水像千百隻魔手,就在你身邊嘩啦嘩啦的拉呀、沖啊、滾啊,說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
「現在,大頭明、貴仔都當了老師,阿猴選上代表,阿期賺了大錢,我博士班快畢業了,我們約定要一起回來故鄉打拼,我們…我們….」
崑將叔仰望著月亮,有點激動。
新營的崛起- 講稿
作者:站長 日期:2010-09-09 13:08
新營思想起--從倒風內海四大汊港到新營的崛起
l 清代老地圖(一) 【台灣略圖】 繪於清康熙20年(1681)
l 清代老地圖(二) 【台灣府志總圖】 繪於清康熙35年(1696)
l 清代老地圖(三) 《福建通志》中的【台灣府圖】 繪於清乾隆2年(1737)
l 清代老地圖(四)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 繪於清乾隆32年(1767)
l 清代老地圖(五) 【皇輿全圖】 繪於清乾隆26年(1761)
l 清代老地圖(六) 【大清一統輿圖】改繪版 繪於清乾隆54年(1789)
l 【茅港尾、倒風港、台江內海各時期浮覆地略圖】(何厚增繪)
l 四大汊港文獻:
n 鹽水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里;由冬港東入。
倒風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分三支:
北為鐵線橋港、南為茅港尾港、西南為麻豆港。
麻豆南曰灣裡溪。
--《續修台灣府志》〈山川〉‧諸羅縣 清乾隆 25年(1760)
n 何厚増認為「倒風港」、「麻豆港」「茅港尾」、「魍港」、「蚊港」等名詞乃是因為長期音轉字異所形成,其實指的都是同一個「麻豆社人活動的地方」。
l 茅港尾風華:
n 舊茅港尾街在今下營鄉茅港尾村,在倒風內海未陸連時,是繁華熱鬧的汊港之一。荷蘭時期記為「Hoem Cang-Booy」,明鄭軍備圖記為「梅港尾」。
【邑治至府一路市鎮,此為最大。】
--《續修台灣府志》 清乾隆 25年(1760)
【茅尾港(海汊。往郡大路,有橋。商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
入至二太爺莊止)】
--清‧周鍾瑄,《諸羅縣志》,清康熙56年(1715)
n 茅港尾發展為諸羅縣治到台南府城之間的最大市鎮,並且是兩地之間的中繼站,在康熙55年(1716)就設有驛站,專供過往 的官宦家眷歇腳住宿的地方。還有「戲館埤」,「暗街仔巷」,有過繁華喧囂的歌樓舞榭,專供過往官家旅人商賈排解鄉愁與寂寞,盛況有如「小揚州」。
l 鐵線橋風華:
n 鐵線橋因地理位置之重要,早在荷治時期就有該地名,在荷人戶口資料記為「Terramisson」清康熙年間已逐漸發展為台南府城到諸羅縣北路的必經要道,清康熙57年(1718)的〈重建茅港尾橋鐵線橋碑誌〉這樣形容當時之盛況:「廛閭鱗次,商旅輻輳」。
n 一直到康熙61年(1722),鐵線橋一度更名為「通濟橋」,更名緣由和嘉南平原「東邊晴西邊雨」的春天西北雨景象有關聯:
【臺邑春日雨澤獨少。鐵線橋以北,大雨滂陀,橋南無一滴。梁觀察文科
惡其限於南也,改名通濟橋。】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一〈赤嵌筆談〉,
清康熙61年(1722)
n 在通濟宮(舊廟)與伽藍廟之間,是當地目前保留相當完整的老街屋,兩旁街屋約有50多戶(目前常住有30戶左右),連棟共壁,下磚牆、上屏仔壁、紅瓦,有長廊,廊前還有砌磚的方柱,屋寬約3
n 《諸羅縣志》〈藝文〉:
【聚落魚鹽市,通衢負販居。潮頭低窄港,橋背受輕車。】
可見當時有熱鬧的魚市和鹽市,還有許多供來往商販歇腳的衢巷,高捲的潮
浪拍打港岸,鐵線橋上不但可以行人,還可供輕便的推車通行。
l 茅港尾、鐵線橋的沒落:
n 倒風內海的海路促使它們迅速發展,而倒風內海的嚴重陸化更使它們驟然沒落。
n 全盛時期應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時值清康熙至乾隆初期年間,當時只有急水溪、曾文溪注入倒風內海,倒風內海浮覆較緩慢,直到乾隆16年(1751),八掌溪因大洪水而改道,原經冬港入海,改由汫水港注入倒風內海,加速倒風內海的陸化。
n 到了19世紀,又歷經多次大洪水,南瀛海岸線更向西移,造成鐵線橋、茅港尾、麻豆(水堀頭)等的沒落,唯獨鹽水港因居於地方區域中心的樞紐位置,仍然繁盛……
l 鹽水港風華:
n 清道光年間,鹽水街附近郊戶林立,倚著港口的藏興街每天來往貿易的商販更是多如過江鯽,儼然為區域行政中心 。
n 繁盛時期曾築有城廓,城內有水濠。
n 鹽水港廳時代和台南廳平起平坐,管轄範圍涵蓋布袋莊、白河莊、新營街、柳營莊、前大埔莊、麻豆街、牛挑灣莊、鹿草莊等地,這時鹽水港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n 全盛時期曾有七大街:竹仔街、米仔市(今朝琴路)、布街(今三福路)、伽藍廟街、半街仔、媽祖間街(今中正路前、中、後段) 、 橋南老街(今橋南街)、後街(今中山路段)
l 鹽水港的沒落原因:
1.物換星移,滄海變桑田,港道淤填。
2. 1855年,鹽水爆發大瘟疫(疑為霍亂)時間長達25年,病死者每年都超過
500人。
3.明治38年(1905)日人興建縱貫鐵路,鹽水地方人士恐縱貫鐵路會破壞當
地風水,反對興建鐵路。
l 新營的崛起:
n 當鄭氏部將何積善率領部下開發鹽水港時,新營一帶仍為荒蕪之地,後來部分屯兵紛紛往內地墾殖,在本地開闢出一個新屯墾區,喚為「新營」,在鹽水的舊屯墾區便稱為「舊營」 。
n 《臺灣府輿圖纂要》 (1862-1874),清楚記載它只是「太子宮保」裡的一個莊:
【太子宮保(莊四。城西南方四十五里起):太子宮莊(四十五里)、角帶
圍莊(四十五里)、新營莊(四十五里)、舊廍莊(五十里)。】
n 日治初期,於明治34年(1901)時將全省地方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廢縣為廳,全臺改設二十廳,當時新營雖已發展為街,但仍然屬於鹽水港廳轄下。
n 明治34年(1901)縱貫鐵路線的新營火車站設立,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新營新式交通網正式開通,為新營的繁榮開啟新頁。
n 明治40年(1907),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新營設立總社事務所,並建造糖廠,以製糖業為背景的新興街市應運而生,這是新營市街勃興最重要之關鍵,新營遂逐步取代鹽水港的地位。
n 新營布袋間的糖廠小火車於明治41年(1908)通車營運,更加促進新營之繁盛,紙漿工廠、酒精工廠等也紛紛設立,人口逐漸增加,新營街市一直拓展,連結王公廟莊,發展出日治時期台灣南部重要的工業都市。
n 明治大正9年(1920),廢廳改為州、郡、街、莊制,新營遂取代鹽水,一躍為郡的行政中心,設郡役所,新營郡轄下新營莊、鹽水街、柳營莊、白河莊、番社莊(今東山)等。
n 光復後,民國35年將全台灣省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為5個省轄市及16個縣,其中將原來的大台南縣和嘉義市合併,再切割分為台南縣、嘉義縣、雲林縣,原來的新營、新化、新豐、北門、曾文等五區(郡),仍歸為台南縣所屬,並將縣治設於新營鎮。當時新營因人口數不夠,仍只是鎮的規模,一直到民國70年(1981),新營才由鎮升格為縣轄市。
l 新營街市的時空概述:
n 日治時期,因為火車新興運輸的影響,新營商街起先由新營火車站前崛起,再加上縱貫公路逐漸發達,火車站加上公路客運站,匯聚大量人潮,商街於是逐次延伸。由中山路連結復興路、延平路的倒Y字型街於焉形成。
n 中山路原係縱貫公路的路段,是南來北往的要道,向東北可通白河、嘉義,朝西南可連結鹽水、柳營,所以是新營市街最早期的商街。街面的建設是在日治昭和8年(1933)由莊升格為街時開始規劃,到大正9年(1920)時拓寬為
n 現中山路上尚保存有幾幢當初所建的洋式街屋,富田芳郎稱之為「大正型之代表的商店街」,所興建的年代和新化老街約同時,屬於傾「巴洛克」式的改良型「台灣街屋」。
n 中山路和中正路街交接處的舊圓環,是舊時商街與行政的中心,郡役所設於今台南縣警察局處,街役場設於今新營警察分局處。
n 在中山路往鹽水路段發展出復興路,往柳營路段發展出延平路,交會的三角點,因為人潮、車潮流量相當大,常造成擁塞現象,於是早期設有交通指揮台,本地人俗稱為「交通台」。這三角地帶發展為傳統市集,不但商販群集,商街林立,附近全盛時期還有三家戲院(新舞台戲院、新營戲院、康樂戲院),早期本地人戲稱為「新營的西門町」。
n 早期這個倒Y字型街道四周工廠林立,東南側為台糖廠房,西南方靠太子宮處有紙漿工廠,東北方的王公廟附近有「藥仔會社」,新營工商業逐漸發展,原有街道漸次拓展。
n 首先於民國49年(1960)拓寬三民路,民國65年(1976)拓寬中正路,民國71年(1982)拓寬民族路,民國73年(1984)闢建新進路,民國74年(1985)拓寬民生路,民國82年(1993)陸續完成健康路、太子路、中正路等拓寬工程,民國83年(1994)新闢連結高速公路的外環道路長榮路完工,由於這些重要街道陸續新闢或拓寬,新營市街也逐漸由最早的中山路、復興路、延平路往外作格子狀連結,開展出今日的街容。
l 新營街市發展的瓶頸:
新營市街因受限東南方的急水溪河道與西邊的高速公路,街區發展只有朝北發
展,所有新興重劃區與新闢道路皆往北移。
l 新營糖廠與五分車:
n 新營糖廠曾為台糖公司3大總廠之一(另兩廠為虎尾、屏東糖廠),全盛時期運輸製糖原料甘蔗的鐵道線路長約
n 民國90年(2001)起,新營糖廠關廠,不再製糖,台糖總公司將朝「鐵道文化園區」規劃發展。民國92年(2003)台糖新營糖廠的五分車配合柳營鄉酪農區牛乳文化節活動,再度啟動,為「五分車懷舊之旅」掀起高潮。
l 王公廟與藥仔會社:
n 新營舊稱「王公廟」的地方,在今王公、大宏兩里處;以民治路為界,北邊為王公里,南邉為大宏里。成莊約清乾隆年間,民治路與民族路交叉路口的「同濟宮」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奉祀陳聖王(即開漳聖王)及六府千歲,由於六府千歲俗稱「王公」或「大人」,故一般稱同濟宮為「王公廟」,久而久之,具有指標的廟名逐漸演變為地名。
n 日治時期王公里境內曾建有「台灣生藥株式會社」,專門製造瘧疾特效藥與軍用麻醉藥品,號稱是遠東最大的藥廠,本地人稱「藥仔會社」。光復後,改為「台灣醫療物品股份有限公司」,歸衛生處(今衛生署前身)管轄,數年後公司倒閉,員工遣散。昔日藥廠規模龐大,廠區涵蓋今新東國中、地檢署檢察官辦公室、調查站、監理分站、「敦睦新村」舊眷區等,當時人稱「一間藥仔會社勝過三間糖廠」 ,顯見當時藥仔會社的規模和氣勢之大。現在該地區學校林立,儼然成為文教區,週邊農地也全部變更重劃為建地,許多建商投資興建新販厝,大興土木,外來人口陸續遷入,人氣逐漸匯聚、興旺。
l 豆餅會社:
n 日治時,位於民榮里的裕民路上原有磚窯,於是居民在濟安街與興農街口立有一塊「張天師五雷鎮守」的石敢當,防止磚窯破壞地理。光復後,有學甲人龔聯禎買下磚窯改營豆餅會社,佔地約有7、
n 後來因為專供飼料的豆餅為便宜的新興飼料產業所取代,龔家一度改營製麻廠,又到泰國轉投資豆仔油、糙米油生意,盛極一時的豆餅工廠淪為記憶,只留下裕民路上幾排矮房的舊時員工宿舍和新進路二段上的幾間舊倉庫供人憶往。
l 新營公園與南瀛綠都心:
n 位於新營文化中心旁的舊體育場,日治時為日本新營神社,神社的建築物就在今日的署立新營醫院。光復後闢為五號公園(俗稱中山公園),規劃為露天體育場,其旁建有游泳池,並將原神社改建為新營醫院。
n 舊體育場用地原為新營郡財產,屬新營市、柳營鄉、鹽水鎮、後壁鄉、東山鄉、白河鎮等鄉鎮共有,光復後由縣府財政局管理,民國77年(1988)起,縣府委由新營市公所管理,民國85年(1996)將「中山公園」更名為「新營公園」,並立碑紀念。
n 近年,台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為因應現代都市的需求,結合縣府前廣場與新營公園附近之綠帶,在取得新營市公所的同意與支持下,積極推動「南瀛綠都心」整體空間改造計畫,重新形塑該區原來零散的開放空間系統與環境品質。
l 從老街興替的歷史中得到的啟示:
l 所以你必須……
張溪南簡介
作者:站長 日期:2010-09-08 15:25
臺南縣店仔口文教協會創會理事長、臺南市樹人國小校長、大臺南市第一屆文獻委員會委員
◎學術論述:《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
◎作品曾獲:
- 第三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1989)
- 台南縣立文化局「南瀛文學獎」小說新人獎(1993)
- 文學台灣基金會主辦的「第五屆台灣文學獎」(2001〉
- 第一屆大 臺南市文學獎報導文學類佳作(2012〉

(一)學生層面—全人化取向
以學生為中心,把每一個孩子帶上、帶好來,提供適時適性適量之教育,重視學生發展個性的自由和潛力。
(二)教師層面--專業化取向
協助教師提振專業人格,深化專業素養,持續進修追求成長,激發專業倫理,建立教師專業形象。
(三)家長層面—參與化取向
強化家長組織功能,引導理性對話,促進親師合作,適切的協助或參與教學活動,共創三贏績效。
(四)行政層面--效能化取向
知識管理,適才適所,專業授權,服務支援,有意無形,創造做為學校角色可以發展的最大可能。
(五)社區層面—資源化取向
落實「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由互動而深耕,緊密連結,資源共享,成果共榮。
(六)優質校園--精緻化取向
從物質環境、心理環境等方面營造一個溫馨和諧、尊重關懷的人文環境,並透過境教發揮潛在教育功能,以永續經營理念,持續改善品質。
從藍染到無米樂,菁寮激盪臺灣農村新價值
作者:站長 日期:2010-09-07 22:33
從藍染到無米樂,菁寮激盪臺灣農村新價值
l 菁寮曾經是後壁地區最繁榮的街市
菁寮地名起源於「菁仔」這種古老的農作物,現代人多不識其為何物,殊不知在早期它可是重要的物產,產值和五榖、糖產等並重,《諸羅縣志》等舊方志提到舊時港汊時,都會有「商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的文字。菁寮曾經是「藍染」的重鎮,當地遍植菁樹,葉和嫩枝可加工製成染料,因存放染料的「菁仔桶」必須搭建草寮以免雨淋日曬,就這樣被稱為「菁仔寮」。
菁寮因位居舊鹽水港腹地,又在八掌溪畔,船舶可達,是連結舊鹽水港、下加冬街、諸羅縣城的要衝,至少在清同治年間已形成街市,屬下加冬保38庄之一。日治初期後壁地區屬菁寮最為繁榮,以今南82線與南85線的十字路口為中心,發展出熱鬧商街,不但有旅館、販仔間、撞球間、酒家等,還擁有後壁地區唯一的戲院—菁寮戲院。後來新的縱貫公路與縱貫鐵路於日明治年間開通,由於這兩條主要幹道都偏往菁寮東側的後壁寮附近,並設有火車站(1902年),遂逐漸繁榮,終於取代菁寮成為該地區的行政中心。
光復後,菁寮地區分成菁豐村、菁寮村(南85線路以西)、墨林村[1](南85線路以東)、後廍村、坎頂村等。所謂無米樂社區便是以墨林村、菁寮村和後廍村這三村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