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輝膠彩畫展正在新營文化中心展出 身心靈饗宴 值得去看
作者:站長 日期:2016-01-21 21:37
施金輝與膠彩畫 張溪南(節錄自臺南市文化局《北路煙雲172 從茄苳腳到關仔嶺》一書)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芙蓉埤畔的膠彩畫家施金輝讓芙蓉埤更加靈秀起來。
施金輝,生於民國50年(1961),年幼時就已展露繪畫天分,4歲即能在紙上畫出觀音像。雖然出身農家,總一身素淨,一顆充滿美感與優雅的心靈,一生致力追求唯美,夫人林穎英是他在後壁高中美術科時的同學,終生相知相惜相隨。服兵役時,因一場病致行走不便,但並未影響他對藝術的熱誠與追求,夫人穎英貼心的照顧讓他更能揮灑才華,創作一幅幅瑰麗中帶有幾分純樸且風格多變的膠彩畫。
施金輝的成名始於林玉山教授的發掘,林玉山早年曾與陳進、郭雪湖並列為「臺展三少年」,是國寶級膠彩畫大師。林教授乍見施金輝的膠彩畫作,大大讚譽,形容其畫風是「消逝已久的特殊技法並富涵真、善、美境界的文學意味」,林教授認為施金輝的膠彩畫無師自通、渾然天成,有極高的天分。
膠彩畫在臺灣的起源與發展 膠彩畫,又稱作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東洋畫,用膠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與水調和後,作為顏料,可畫在紙、絹、木板或石壁上,歷久彌新,中國古代許多石窟壁畫便是膠彩畫成。 膠彩畫的歷史可遠溯到中國的早期的工筆彩畫,因色彩華麗,被稱作「丹青畫」,這種繪畫方式傳到日本,深受日本人喜愛,演變成為「大和繪」。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再輾轉傳入臺灣。民國後,全省美展將膠彩畫歸類到國畫組,後因許多國畫家認為膠彩畫實為日本畫,不應該歸類在國畫組,引發爭議。為了平息紛爭,全省美展遂將國畫部分為「第一部」(傳統水墨)與「第二部」(膠彩),分開評審,消弭爭端。 民國61年(1972)全省美展因日本與臺灣斷交無預警取消國畫第二部項目,以膠彩創作的評審委員也全數解聘,僅林之助留聘。民國66年(1977年)林之助教授有感於「東洋畫」名稱有濃厚的日本風,以材質定名,提出「膠彩畫」取代之。民國68年(1979),省展恢復國畫第二部的設置,71年(1982)國畫第二部改稱為「膠彩畫部」。民國74年(1985)東海大學美術系首開膠彩畫課程,臺灣膠彩畫的教育開始走入學院美術教育。 膠彩畫使用的膠質可由動物、植物提煉出來,中國古代唐朝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膠彩畫使用鹿膠、鰾膠、牛膠等作為媒材,但這些煉膠的方法在中國逐漸失傳,在日本則使用軟質、硬質鹿膠、鰾膠、牛膠、兔膠、粒膠、三千本膠等膠材。有鑑於膠的保存不易,現在市面有售處理過的罐裝膠,此產品的出現大大解決了膠的熬煮及保存的不便。 |
受到林玉山的肯定後,施金輝更加珍惜,創作愈趨勤奮。曾任臺南縣文化中心主任的吳樹南在2005年南瀛藝術家接力展施金輝膠彩畫作專輯《絕代風華、驚豔之美》的序文中稱:
他的膠彩畫點描纖細色彩豐富,人物落筆優美,花鳥生動恬靜;其作品廣為收藏家兢相典藏,除了深厚的素描與繪畫技巧外,就藝術極致表現而言,更重要的是他畫面的豐富想像力與幸福感染力。
而這個幸福感染力讓佛光山星雲大師有了感應,親自三度登門拜訪求畫,囑託他創作具莊嚴、慈悲、威德、智慧法向的百幅觀音,施金輝花了整整四年閉門創作,完成人間巨作,傳為藝壇美談。如今,施金輝的膠彩畫已成為收藏家競相典藏的的瑰寶。
以展示施金輝膠彩畫作的「空相美術館」已將興建落成,位處施金輝住處正南方、福安寺正後方,四樓高,想一睹大師膠彩畫作風采者可拭目以待。
民國103年(2014)7月,本書於一校期間,乍聞施金輝於7月5日晚間不幸失足落水溺於屋後芙蓉埤,世間痛失這位傑出畫家,藝文界人士無不扼腕哀慟。本書在介紹安溪寮部分就以另闢專文推介之,今卻徒留無限哀思。而空相美術館也可能因而延遲一年後舉辦追思展後開放。
新營國小悅讀 抽獎活動嗨-分享中華日報翁聖權2016.1.21報導
作者:站長 日期:2016-01-21 08:29
大陸東北師大學術訪問散記-集安 鴨綠江畔
作者:站長 日期:2015-07-23 23:23
集安市有小江南的雅稱,集安的美,我還沒著墨呢。
鴨綠江將這一帶的山林切割和沖積出集安這塊縱谷平原,遺世獨立,彷如世外桃源般: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這樣的景象用來描繪初來乍到集安時的感覺倒有許多神似,那時「外人」高句麗王朝尚存,或許生於公元四世紀的陶淵明來過集安,才能寫出這如詩如夢的〈桃花源記〉幻境。
集安西北邊的翠綠蓊鬱山林和東南側北朝鮮那光禿赭黃的山頭形成強烈對比,我們下榻的香港城假日大酒店,就在黎明街上,街道寬敞通暢,沒有車水馬龍的擁塞,三三兩兩的車和人,有著邊城的寧靜和安祥,三兩小孩在路旁修整的步道上撿著石頭堆疊玩耍,路的上頭橫掛有集安「豆谷離宮」大酒店的大幅廣告。往東南走約500公尺便可到鴨綠江畔。河床不到500公尺,江水緩緩,清澈不深,涉水泅泳划兩下即可過江,第一次這麼貼近那個傳說紛紜而有些神秘的北朝鮮,感覺真奇妙。
鴨綠江畔夜啖烤肉串,滿溢的孜然粉香味奇特,說能去腥解膩,但一時之間我仍不太習慣,來口青島啤酒,雖沒有台灣啤酒的醇洌,卻有北國特殊的甘甜。靜靜欣賞滿月映照下的江面,潺潺水流,從朱蒙的高句麗流奔至今,更遠的對面一片死寂,偶而一線昏黃像車燈的光流會劃過岸邊黑暗的平原,那已是我們最興奮的發現,甭說高樓大廈,白天就連汽車、機車也幾乎不見,聽說窗戶也沒玻璃,就三三兩兩溪邊浣洗衣物的婦人,和幾輛緩緩的腳踏車;一江之隔,兩岸風情、兩國風光迥然不同,這麼截然不同、彷如天堂地獄般的感受和慨嘆,就在這鴨綠江畔的夜慢慢發酵。周頌倫老師曾經說鴨綠江的水因為古代火山爆發的某些因素,舒緩清澈中帶有磁性,是啊,它把我從千里外的台灣磁吸過來,盪漾著我年過半百的回顧和吁噓,滾流著我對這次訪問旅程的驚喜和感動。
鴨綠江畔星夜漫步,從黎明街和沿江街口往鴨綠江上游走,寬闊舒爽的步道,江面倒映的燈影,還有一旁的華麗酒店和餐館,會一度讓人懷疑來到了秦淮河畔。夜遊的人群熙往攘來,也不知走了多遠,來到細柳垂條的荷花池畔,一朵朵在夜空中綻放的蓮花造型街燈相當顯目,廣場上有上百成千的人正喜樂的翩翩起舞,和著音樂、隨著前頭的領舞者,在這中國的邉城無憂無慮的奔放,散發著這座城市無比的活力。我們走過歷史博物館,走過高句麗、擦身北朝鮮,深深吸納這兒亙古的特殊涼風,走過王城的起落,走過夜晚清涼熱鬧而乾淨的街道,回到現實,回到香港城假日大酒店,我似乎明白,不僅鴨綠江的水帶有磁性,就連渤海、東海、台灣海峽,甚至太平洋的水也應都帶有磁性,那個磁力源自強漢盛唐,源自老子孔子,源自美麗的草原,從高句麗到朝鮮,從徐福的三千童男童女到日本,從國共內戰到台灣,流浪的東亞有著共同的磁場。
新書《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序文—奔騰在 172 線的大道上
作者:站長 日期:2015-01-01 22:21
這本《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是應文化局之邀編寫,屬《大臺南文化叢書》第三輯,寫172線沿途庄社及其文化,剛出爐,還熱騰騰,算是這一年來公餘的塗寫,磨練一下鈍筆,野人獻曝,現以序文感謝所有關心我及學校的朋友們:
暑假某天上午,我接獲一通自稱柯某某老師的請假電話,我仔細思量,學校並沒有姓柯的老師,跟他確認,他斬釘截鐵說沒錯,但從電話那頭滄桑地有些沙啞、疲老的聲音聽來,我判斷他應是某個退休老師,而可能正罹患著失智症。聽到我准假後,他很放心的掛上電話,但我卻感染了些許惆悵。
周遭任何事物和情境之所以有意義和感覺,全是接觸的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刻用其生命的體驗和智慧所賦予的,我們的家人、生長的里巷、庄社、結識的人、努力過的事⋯⋯原來是可能被完全忘記或消磁的,這種不安和憂慮,不也是每一次文化局策劃、編纂大臺南文化畫叢書時,我會義不容辭接受的主因。
172 線全長 56.4K,不長不短,有平原、有高嶺,起點和終點雖都不在臺南市境內,但途經鹽水、新營、後壁、白河等區,橫越本市北側急水溪流域的老鄉鎮,有豐富的歷史和人文底蘊。
我喜歡白河,倒不全是蓮荷的風情和我主編過《白河鎮志》,而是那份淡淡的質樸和傳承數百年的臺灣農村的面貌。
我眷戀後壁,倒不全是蘭花的芬芳和我曾在樹人國小服務8年,寫下「小學校大老師—新魯冰花吳鴻滄」的美麗回憶,而是那份無米樂的農禪和安溪芙蓉埤畔膠彩畫家施金輝的驚艷。
我愛上新營,倒不全是綠都心的浪漫和民權路的熱鬧,而是那份城市的良善和時時散播愛與藝文氣息的文化中心。
當然,還有東山,那是個充滿咖啡香、龍眼花香和熱炸鴨頭甜香的地方。
奔騰在 172 線的大道上,我用我的視角和感受暢快的寫,或許別人來寫又是另一個面貌,但至少我很努力去呈現。歷史的洪流也不斷奔騰,近日乍聞隱居後壁安溪寮芙蓉埤畔的施金輝竟然意外被接引到另外一個世界,萬分震驚和不捨。
感謝新營國小同仁們和沈宗翰會長所領導的家長會的支持和鼓勵,感謝蔡瑞頒醫師時時的關切和提點,感謝老友王冬裕常陪伴我做枯燥的田調,感謝太太靜怡的體諒,還有逐漸長大的孩子們,他們已懂得關切我的健康和進度了。感謝崑期、崑將兩位好弟弟、弟媳們,他們事親至孝,分擔我許多家務。當然,總策劃兼主編黃文博和文化局相關工作人員的關懷和辛勞,也在此一併感恩致謝。
應陳坤厚導演6年多來的熱情邀約,食養山房的禪食讓「新魯冰花」歷久彌新
作者:站長 日期:2014-08-20 21:36
2014.8.5搭高鐵台北往返,只為應陳坤厚導演6年多來的熱情邀約,那是深藏多年一份真摯、承諾、懷念、相惜的歷久彌新的友誼。
從「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結緣後,陳導每年都誠摯邀約樹人國小的同仁和蔡瑞頒醫師到臺北一遊,他說有一處很特別的山房餐飲,位處臺北空靈的郊區,有慢食的禪味,希望和我們分享。從2008邀約到2014,那山房也從陽明山搬到汐止,我也從樹人國小轉任到新營國小。
陳導每年都熱邀,每年不是這個有事、就是那個沒空。2年前,總算邀齊(同行有劉裕承校長夫婦、鴻滄老師、童星吳浚愷母女、臺北吳木昆博士夫婦等)到苗栗小江(攝影師江申豐)的老家參觀他的自然農耕和走訪苗栗那群隱士般的陶藝家,那是陳導在苗栗拍攝《幸福三角地》熟識的人和地。那次回來觸動我回老家嘗試自然農耕的想法,終於在今年初在機緣巧合和菁寮國小李榮宗老師合作撩下去種田。
今年早在五、六月時陳導就說好要等明漢派任校長後一起到臺北慶祝,可惜明漢一時不順利,心想今年大概就又去不了臺北了,不意陳導力邀,一句「趁我還能跑能走時趕快上來吧!」讓大家無從拒絕,原本決定7月底的日子又讓颱風攪局延到8月5日,真是好事多磨。一大早,裕承校長、鴻滄、尚祐、誌陽和我就搭著高鐵,9點多就到了臺北,陳導拄著拐杖早在高鐵出口處等我們,即使不良於行,也貼心的為我們購妥捷運的代幣,引領我們出臺北火車站,淑真姐還抱著病軀特地開車到臺北火車站接送我們,令人感動。在臺北的吳木崑博士夫婦也開車接應,兩輛車就這樣朝汐止的山區長驅直入,從臺南到氤氳的臺北火車站,再從火車站遠離塵囂,細雨始終纏繞著我們,讓食養山房的這一餐更添浪漫的氣氛。
反正山路繞了再繞,在幽靜處下了車,進了充滿禪味的茶房,才知用餐和泡茶的地方不一樣,陳導要我們先領略「食養」的茶道,第一次被要求喝茶前要先在山澗前打坐,感覺新鮮有趣,約莫10分鐘,空山新雨,雖還不到秋天,但詩意和禪意已湧上心頭。樹人的茶博士尚祐對於食養山房的普洱茶點頭讚許,我雖品不出什麼茶味,但用山泉沖泡的茶的確潤喉爽口,連喝好幾杯。在品茶期間,才知道陳導和食養的老闆結識超過20年,陳導說老闆在陽明山開業時,就被他這種慢食加禪味的餐飲氣息吸引,跟到現在,所以食養上上下下的夥計們無不認識陳導,聽中午才到食養會合的臺北好友李益說,食養山房生意特好,很難預定,通常必須早一、二月前就得預定,臨時要來根本沒有空位,看來陳導在食養是有一些「惡勢力」。
餐廳在茶房的下方不遠,素雅脫俗的廳舍,藍黑的屋瓦、明亮的落地窗,塌塌米上的長桌,如禪房般的餐廳一開始就讓人對午餐這回事認真期待起來,最耐人尋味的是沒有菜單,不用點菜,他上什麼我們就吃什麼,這很對我的味,每次上餐館,最讓我頭疼的就是點菜,那對我來講簡直是種折磨,我就喜歡這種不用點菜的餐廳。儘管不用點菜,但每一道菜卻都精緻可口,陳導說老闆非常重養生,所有的食材不僅新鮮,必須是有機、自然農耕的。一道一道的食物串起一個個的故事、一段段友誼、一窩窩感動、一丁點了悟,滑過喉頭,卻上心頭,從山吃到海,從天雨吃到歇晴,從正午吃到黃昏,真是山中無日月,希望能永遠定格在這裡多好。
一行人吃的回味無窮,一直到現在,仍然難忘臺北汐止食養山房的那一餐,感謝陳導在我們的人生刻下那幅美麗的版畫。附錄:
- 當陳坤厚碰到吳鴻滄
「同類」會吸引「同類」,因此當你腦中出現一個思想,也會吸引其他同類的思想過來……你就是一個能量的磁鐵,因此你可以像電一般,讓所有事物隨著你而「活化」,而你也可以隨著你想要的事物來「活化」自己。
—朗達‧拜恩(Rhonda Byrne)《秘密》
裁併校的風波讓大家體認到學校在教學上必須更加精進,同仁們興起報名挑戰教學卓越獎的鬥志,大家想到「讓版畫印滿燦爛的童年」的主題,分工合作,組成「版畫-SHE」團隊,以吳鴻滄老師為首,當時的行政人員王正文主任、陳幸梅主任、黃明漢組長和我是團員,以「我們都曾經被『魯冰花』這齣電影感動過」為前言,陳述我們在偏鄉小校推動美術教育的心路歷程,並設計版畫教學課程,再配合東棟教室的整建成果,信心滿滿的先參加臺南縣的初選,初選過後才能參加教育部的複選,全國特優的頒發「金質獎」。
沒想到在初選時,得到全縣第二名,沒有取得參加全國賽的資格,團隊雖然覺得遺憾,但大家沒有氣餒,決定2007年再戰。2007年,我們這個團隊再度以版畫教學為主題,重新撰寫「釋FUN版畫 」的方案參加教學卓越獎的臺南縣初賽,這一次大家把可能遭遇的問題和缺點一一修正,準備得更充分,還加上創意偶戲的前奏,志在必得。不意在評審詰問時間時遭到一位郭姓女評審的惡意攻訐,他認為我們的版畫教學只重比賽成績,欠缺快樂學習,講了許多不利我們的觀點,試圖影響其他評審,整整5分鐘都她在講,照規定我們必須回應,但她把時間佔了,鈴聲一響,時間到,鴻滄老師已經氣到忍不住,搶過麥克風要講話,主辦單位示意時間到不能講,但他說:「其他指控我都可以忍受,但是那位評審說我們的版畫教學學生沒有快樂學習,我一定要反駁,不然就是默認……我…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跟妳保證,我最在意的就是快樂學習,快樂畫圖是我教學最大的原則……你又沒有來我們的學校看我的教學,你怎麼可以這樣講?我非常非常歡迎你來參觀指教……」吳老師因為激動,話說得斷斷續續,控制時間的那位工作人員一直按鈴,示意他不能再講,我也拉著他,怕他情緒失控,他只好悻悻然放下麥克風。我們一直想不透這位女評審為何要如此不留情面的批評我們?後來成績揭曉,我們只是優等,再次沒有取得參加全國賽的資格。
這個事件讓我們在學校的茶餘飯後的談話間有了新話題,老師們都站在維護學校的立場,為這次的教學卓越獎受挫抱不平,我當然也很不平,但還得安慰大家,勸大家不要把比賽的得失看得太重,最鬱卒的當然還是鴻滄老師,每次說到那個評審的話,還氣呼呼的直說:「這輩子還沒受到這樣大的侮辱!」
有天,中國時報的洪榮志記者來學校,最近才得知,他原本是中國時報臺南市的特派員,因報社裁員和調整職務,暫時被「貶」到臺南縣的北陲。他聽到同仁們的怨訴,許是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同理心共鳴,他對我們的參加比賽落敗的教學方案有了興趣,翻了翻,他說想作一個鴻滄老師的專訪。專訪沒多久就刊出,竟然是在2007年5月24日A12的全國版上,而不是在地方版,標題:師法魯冰花,吳鴻滄偏遠學校培育小畫家。
二十年前,剛從師專美勞組畢業的吳鴻滄,受到電影「魯冰花」的感動,立志到偏遠學校發掘「古阿明」。經過一番轉折,4年多前他來到了只有65名學生的後壁鄉樹人國小,果然教出了廿多位的「古阿明」。
洪記者在報導中提到吳鴻滄老師曾經在南投原住民學校服務,可惜只1年便調往臺北新莊的大學校,到偏鄉服務的壯志有了些遺憾:
「那一年,過的相當快樂。」吳鴻滄經常帶著山上原住民小朋友,在溪邊、田野及樹下作畫。孩子們的樸實、純真,不僅呈現在充滿童趣的畫作上,也深深感染他的心靈。可惜的是,深山不利吳鴻滄在藝術領域上的進修,他在人和教了一年,請調到臺北縣新莊市民安國小服務,而在人和國小期間,也因時間太短,自然沒教出「古阿明」來,這也成為吳鴻滄心中的遺憾。
同仁們也是看了這個報導才知道鴻滄老師這段南投偏鄉小校服務的過往。現在來到樹人國小,美術教學開花結果,學生終於得到世界兒童畫展特優:
五年多前……吳鴻滄也順利請調到只有65名學生的後壁鄉樹人國小,展開人生另一段奇妙旅程……擅長版畫、繪本、藏書票的他,除了傳統的水彩教學外,還逐步教導小朋友進入版畫、繪本的世界,開啟他們的藝術視野。沒想到,新素材果然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並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在吳鴻滄的指導下,4年多來樹人國小的小朋友得獎無數,成績輝煌。除了學生洪子棋、魏子庭得到世界兒童畫展特優獎外,舉凡全國學生美術比賽、臺南縣美展,樹人的作品更經常名列前矛。以今年為例,樹人國小12件入圍全國美展作品中,共有6件獲獎。
報導引用吳老師的話強調:教美術絕對不是為了獲獎,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繪畫的興趣:
不過,吳鴻滄也強調,「教美術,重要的絕對不是會了獲獎,而是培養孩子畫畫的興趣。」所以,他一向鼓勵孩子在畫作上表現出自己的個性,不要求他們追求技法,「維持孩子的興趣很重要」。
報導引起很大的迴響,「沒什麼,我只是在盡該盡的責任罷了!」面對褒揚之詞,他總是這樣靦腆以對。報導刊出後不久,某個星期三,鴻滄老師突然跟我說,有位拍電影的導演說看了洪記者的報導,想重拍魯冰花電影,要來學校拜訪他,他怕是詐騙集團,要我陪他鑑定一下,我問他那導演的名字,說是「陳坤厚」,天啊!那是很有名的老牌導演,我反問鴻滄老師:「你沒聽過陳坤厚?」,鴻滄老師說:「聽過是聽過,但是沒見過面,怎知道是真是假?」,我說:「別擔心,如果是詐騙集團,不會親自來拜訪,也不用這麼費周章,陳大導演要來,我當然要留下來招待迎接。」
星期三下午,學生都放學了,學校顯得更加幽靜,我和鴻滄、幹事鍾尚祐在校長室泡茶,恭候陳導的大駕,2點左右,他們依約準時到達,一輛車下來共4人,前頭一位雖有些年紀,但身材頤長、瘦矍,頭微禿,著七分卡其短褲、黑色T恤和簡單的球鞋,一派輕鬆自然的裝扮,我想那就是陳導了,我和鴻滄老師連忙趨前歡迎,果然,他也很熱絡、很客氣的直說打擾了,想不到大師風範竟是這麼輕鬆自然!
和他一起來的有美術指導徐國賢、劇組許淑真等,拍電影的事顯然他們是認真的。
「其實,我很早就買了『魯冰花』的電影版權,一直擱著沒拍的原因是因為在現實世界裡始終找不到小說中那相對應的學校和老師。」陳導說話清細、直接明白,肢體動作豐富,親切自然。「直到我看到中國時報洪記者的報導後,馬上燃起我的重拍這部片的希望。」
「但是,『魯冰花』電影已經拍過了,重拍風險很大呢?」我提醒陳導。
「基本上我想重拍『魯冰花』和楊國立導演已經拍過的魯冰花基調是不一樣,故事雖然差不多,但以前拍的是一個悲情,我要拍的是兒童美術教育,拍一部關於臺灣兒童美術教育的電影一直是我多年來的夢想。」
對於陳導這樣的成就和年紀,竟然會想去拍攝有關兒童美術教育題材的電影,不禁讓我油生敬意。
「臺灣一直沒有好好去處理過這樣的題材……」陳導意猶未盡,「拍這類電影非常需要在現實世界中有相對應的學校和老師,譬如拍這樣的電影就需要大量的學生美術作品,所以我們看到報導說有這樣的老師,有這樣的學校,很高興,就連絡了。
「其實,我們籌備很久了,就一直在等這個。」劇組淑真接著說,「劇本的部分我們已經請人寫,有很多關於教育專業細節部分到時可能需要校長和老師們的指教。」
「可不可以請吳老師帶我們參觀他的美術教室,如果有學生作品也順便觀賞一下。」美術指導徐國賢說。
「電影中的背景學校是在70年代,不能太新,我們也一直在物色其他適合的學校。」許淑真說。
聽到他們也在物色其他學校,我有點緊張,我真的希望他們就這樣決定到我們學校來拍,因為經過裁併校風波後,學校需要曝光,學校需要廣告,而有電影到學校來拍,無疑是最大的廣告。
「這樣吧,如果你們決定要拍這部戲,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跟各位打包票,學校全力配合,美術方面的指導和學生作品也全力支援,吳老師你那邊如何?」我想辦法要說服他們就選我們學校好了,不用作其他考慮,但吳老師部分我不能幫他決定,得他同意才行,因為答應了,幫忙拍電影的後續事宜是相當繁重的。
「只要校長點頭,我這邊沒問題。」凡是對學校有益的事,鴻滄老師從不拒絕。照陳導對他的器重,拍電影的事若真攬下來,他有得忙的。
「這部戲在學校的景是相當重,所以拍攝時間很長,可能會影響學生上課,這方面學校能配合嗎?」國賢提到很關鍵的問題。
「如果你們能將拍攝學校的時間集中在寒暑假,我想沒問題,這種體驗也相當難得,學生可以趁這個機會觀摩拍電影是怎麼一回事。」我盡量將問題排除,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OK,如果這樣,我們今天算是有很大的共識,下一次我會找攝影師來勘景,真的感謝校長和吳老師。」陳導說。
接著,我們就到位於東棟舊教室中美勞教室去參觀,鴻滄老師把他準備好的學生作品一一攤開,陳導他們眼睛一亮,對於我們這樣的小校的學生,竟然能揮灑出這麼多美麗的作品,不禁有驚艷的感覺。
不久後,陳導真的帶著他的高足攝影師江申豐來勘景(陳導說他自己是從攝影師出身),年底時終於決定到本校來拍攝「新魯冰花」(暫名),我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師生們都很興奮。
國賢後來說(經過拍片的歷程,我們學校的同仁和陳導、淑真姐、國賢、申豐、編劇靜慧等都成了好朋友,他們如果到南部來,都不忘到樹人國小來坐坐),當初樹人國小的校景並非是最理想的選擇,但是陳導很關懷樹人被裁併的問題,而且樹人國小裡的「人」最OK,他們認為人比較重要,所以最終決定還是選擇樹人國小。
- 「新魯冰花」寒假開拍
經過許多次的勘景和磋商,包括到鹽水鄭外科、白河大仙寺商洽場勘,2008年1月16日,學校甫放假,「新魯冰花」的道劇佈景組就先到學校佈置,所有遊戲器材要漆上「紅、藍、白」的國旗顏色,因為早期的學校的遊戲器材就是這般。再來就是要搭建隔天(17日)要拍的升旗大場面的景的司令臺,要了取鏡的角度,導演和攝影師要求必須在學校操場南面的三棵老芒果樹下搭建臨時司令臺,副導兼道具美術組的徐國賢下午到了學校,一群人在細雨中搶工搭建,直到快天亮才完工,這種使命必達的精神令我敬佩,國賢直說他們經常這樣,導演要摘天上的仙桃,他們也得想辦法摘來給他。
為了拍17日的大景,因為劇中的學校是個約兩百人的中型小學,我們全校學生才60多人,所以國賢早就到附近的安溪國小去商借約100名學生來當臨時演員,那天一大早,所有學生都換上劇中的制服—男生黃色卡其衣褲和紅色長帽、女生黃色上衣卡其、藍色長褲和紅色圓帽。我很早就到學校,哇!原來拍電影還真勞師動眾,攝影組、燈光組、化妝組、道具組、電機組、場務組等等,學校頓時擠滿了人,當然還有許多聽到消息來看熱鬧的村民和鄰近社區的人,多年來,孤寂的樹人國小恐怕不曾這麼熱鬧過。
17日早上,所有工作團隊和接到通告的演員紛紛進駐樹人國小,夜裡還在下的雨,清晨時刻都停了,我跟陳導講,老天一向很眷顧樹人國小,凡事都能逢凶化吉。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這部片有哪些大咖的演員,還有她們什麼時候會來學校拍戲,女主角是最近在本土劇竄紅的「周幼婷」,男主角陳導大膽啟用新人「陳至愷」,演「古阿明」的童星是「吳浚愷」(所以私底下導演們都用「大愷」稱陳至愷,「小愷」稱吳浚愷),其他演員還有飾演古阿明阿嬤的江青霞、飾演爸爸的英雄等,還有來自大陸的演員高峰。全校學生統統入鏡,而且還挑出20多位演古阿明的同學,並由導演精挑出李雅幸、李雅萱、張十墉、陳庭嘉、林俊霖、林冠良、蘇嘉琳、魏意霖和蔡瑞頒醫師的兩個孩子蔡宗翰、蔡宗哲等參與鏡頭比較多的主角古阿明的美術班同學。
萬事皆備,就等陳導喊「開麥啦」,卻發生一段令陳導相當不快的插曲,飾演古阿明的小愷的頭髮被剪短了,無法和已經在大陸拍好的部分連戲,陳導火冒三丈,破口大罵,「誰剪掉的誰負責!」讓人見識導演的權威與殺氣。也難怪,聽說為了彌補這個「小」錯誤,製作單位必須再從臺北請植髮專家飛速南下,重新調整拍戲的場次,增加預算、延宕拍戲時程所增加的成本無法估計。這個事件,著實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團隊中任何一個小螺絲都不能鬆懈,否則小小的失誤將可能釀成無法收拾的大災難。
許多老師們被導演挑中參加戲中教職員的戲份,連鴻滄老師陳導都特別給他設計一個翹首的背影鏡頭,至於校長我嘛,陳導後來很認真的跟我說,他確實想盡辦法想找個角色讓我能入鏡,找來找去就是塞不進去,他說他劇中的校長要稍老、瘦點,我不適合,扮工友掃地又覺得委屈我,我看起來有點兇,但這齣戲又沒有壞人,喬來喬去,就是沒有適當的角色。我說沒關係,但有一個請求,希望劇中的學校校名直截了當用「樹人國小」好了,陳導欣然同意,他知道我們曾經面臨裁併校,只要對樹人宣傳有幫助的,他都願意配合。
媒體對於新魯冰花到本校取鏡拍片也高度關注,17日起便雲集到本校,陳導本行事低調的人,為了讓本校有宣傳效應,特別撥空讓媒體採訪。18日各大報地方版紛紛大篇幅報導。
2008年1月24日,聯合報影劇版刊出項貽斐記者對陳導演和鴻滄老師的專訪,題為:「當年效法魯冰花,20年後變主角」,一個偏鄉小學的老師能攻佔影劇版,實屬罕見,那陣子吳老師成了師生們的偶像。
20年前一部電影「魯冰花」讓剛從師專畢業的美術老師吳鴻滄深受感動,立志赴偏遠地區教兒童繪畫。20年後電影「新魯冰花」開拍,吳鴻滄竟成新版故事主角的原型,將他從事兒童美術教育20年的心得全盤托出,不但讓導演陳坤厚找到新的施力點,也讓片中演老師的新演員陳至愷深受感動。
項記者指出吳老師致力發展學校美術特色,讓學校免於被裁併,並成為陳坤厚導演的重拍魯冰花的施力點:
從以往約6000人的大學校,到現在只有60人左右的小學校,人數與資源落差雖大,但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吳鴻滄不但有了原先廢棄的光復初期舊校舍整修好的典雅美術教室,讓小朋友有揮灑創作繪畫空間,更讓全校65位學生裡有一半左右都得過全縣美術獎。
原本因人數不足瀕臨廢校邊緣的鄉下迷你小學,因吳鴻滄的努力逃過廢校的命運,這個故事後來輾轉讓導演陳坤厚得知,因想重拍「新魯冰花」,在他們的身上找到新的施力點,去年9月親自到臺南拜訪吳鴻滄。
「新魯冰花」因有吳老師的親身經歷與樹人國小的兒童畫作後盾,陳導演對拍攝的品質和進度相當有信心:
新版「新魯冰花」以1970年代的臺灣為背景,描述年輕美術老師郭雲天(陳至愷飾演)到偏遠茶鄉小學教書,與具繪畫天分的男孩古阿明(吳浚愷飾演)產生感人的師生情,但因吳鴻滄的親身經歷,讓影片的美術老師角色更立體,有更深刻的美學教育理念。為了讓陳至愷更了解美術教育和他的心路歷程,吳鴻滄特別送他十幾本書……導演陳坤厚說,有了樹人國小這所以美術出名的學校當後盾,兒童畫要幾幅、有幾幅,而且每幅都有特色。
接下來拍片的進度相當順利,每天我和吳老師都會在8點以前到學校,除了關切拍片的進行,隨時給予支援,也注意學生參與拍片的情況與反應,吳老師應導演要求,隨候在鏡頭旁,有關繪畫的場景都要他提供意見,而我得隨時接待慕名來參觀的外賓。除了大場景的操場和東棟教室外,校長室、一年級、五年級教室都被選作拍片場景,尤其五年級教室要改作劇中的辦公室,桌椅的更動、道具的陳設和燈光的裝置,看起來非常費時費力的工作,道具組竟然一個下午就搞定,效率之高令人咋舌。我大部分在校長室,工作人員一有空就會上來哈個茶,陳導都得等收工後才能來喝個茶歇息。午餐都是他們準備,晚上他們就回新營君館旅社住宿。大家相處融洽,由於我們教職員很多都住新營,陳導、國賢副導、淑真姐、編劇靜慧(陳導女兒)、攝影江申豐等會輪流到我和鴻滄家坐坐,他們對新營幾家餐館的料理頗讚賞,我和鴻滄老師還被他們邀約吃了幾餐。
學生也漸漸了解拍攝電影的過程和辛苦,大家逐漸習慣陳導的「action」,但是職業演員經常讓陳導開罵,讓同學們終於明白原來明星的背後都得經過這麼辛苦的磨練,而同一個鏡頭必須反覆的拍攝,也讓有些同學有些不耐煩。而陳導對於他們這些小蘿蔔頭卻相當客氣溫和,還經常逗弄他們,讓氣氛輕鬆,捕捉最自然可愛的鏡頭,他還設計許多繪畫場景,帶出小孩子快樂畫圖的情境,讓作品充分展現,他很執著要把兒童繪畫的純真和感覺拍出,底片毫不吝惜的一直拍,卻也燒掉不少錢,杜製片眉頭深鎖。
寒假就在「新魯冰花」的拍攝中過去,小朋友有了新體驗,魏意霖將參與拍片的心得寫成〈我在電影「新魯冰花」中軋一角〉一文,參加天下雜誌希望閱讀小作家網路作文比賽,榮獲全國優等,還獲得免費到臺北2天1夜的知性之旅,她的文章這樣寫:
我曾經夢想當明星,沒想到在寒假中我真的成了小明星,真的哦……寒假中大部份的時間都在鏡頭前聽導演的命令擺pose,終於體會到當明星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呢!我最佩服道具組,他們宛如魔術師一般,短短的時間內就把學校的自然教室變成片中的美術班教室。在導演一連串的「action」、「開麥拉」、「卡」聲中,我們必須做出導演要求的動作和表情,導演稍有不滿意就得NG,有時候一個鏡頭重拍十幾次,你還不能喊累呢!因為導演比你更不高興,已經怒眉橫豎,火山就將要爆發了……學校的戲殺青後,導演買了蛋糕請大家吃,導演已經70多歲了,他說:感謝各位小朋友,你們演的比職業演員還要自然、還要好。聽到導演的鼓勵,十幾天來的辛苦頓時都化為甜美的回憶。回家後,我捨不得把還穿在身上的戲服〈卡其上衣、藍色褲子〉換掉,穿著它們進入甜蜜的夢鄉。
除夕前,戲算殺青,陳導他們收工回臺北,大家依依不捨道別,期待他們後製作能加快,趕快上映。後來他們通知,電影名稱改為「孩子的天空--新魯冰花」。
- 「新魯冰花」首映
2008年初就已殺青的「新魯冰花」,原本傳聞要趕在2008年的兒童節上映,隨著時間的逼近,最後大家的期待落空,只依稀聽國賢說後製作陳導要求很高,配樂改來改去,最後找陳揚合作,還有動畫部分聽說也不是很順利,當然杜製片更著急了。2008年暑假,拍出正港臺灣味的「海角七號」開出國片票房長紅,成了暑假最夯的電影,魏德聖導演一砲而紅,而拍片現場的恆春和墾丁,頓時成了熱門景點,為低迷很久的國片注了一記強心劑。那時我和同仁們就在想,如果「新魯冰花」也能像海角七號這般紅,即使有它一半紅就可以,那樹人國小可就……大家有一點興奮,也有一絲憂心。期間曾聽聞陳導在2008年的6月間在臺北電影節放映過該片的片花,引起注目。
一直到2009年初,陳導忽然來電,說檔期已排定在2009年的兒童節前的4月3日,臺北信義威秀影城首映會定在3月30日(星期一),另外安排臺南的首映會。
我們最期待的還是在學校的首映會,因為當初陳導有構想要在本校辦首映會招待幫忙拍片的同仁、同學和家長們,代理商華映娛樂有限公司認為和縣政府合作辦理首映會,對影片的宣傳比較有幫助,於是積極聯繫。3月初,學校附近的蘭花生物科技園區正在辦理2009年國際蘭展,我和陳導約好在開幕式時和當時的蘇煥智縣長當面談首映的事,蘇縣長聽後相當重視並願意促成,命當時的新聞處長田玲瑚全權處理,最後敲定在新營文化中心的演藝廳辦理首映會,由縣府贊助部分電影票,免費招待該年度模範兒童及我們學校師生、家長免費欣賞。於是臺南縣政府的首映分享會便敲定在3月31日(星期二)舉辦,並於4月4日星期六假期,由熱心教育公益人士(張兆榮等)贊助共2場次招待大新營附近的人士觀賞這部饒富教育意義的電影。
縣府為了充分行銷臺南縣的產業和學校特色,特別將3月31日首映分享會的主題訂為「孩子的天空-蘭花的故鄉」,並囑意要本校的創意偶戲團作開場,指導老師蔡瑞頒醫師為了開場戲,精心設計了用布袋戲轉圓盤、耍棍和舞龍舞獅的特技,搭配中國節慶音樂「五聖佛」的配樂,熱鬧非凡,師生賣力演出,隨即炒熱首映會的熱鬧氣氛,樹人國小再次讓人刮目相看。當我們領著教職員工、學生、社區家長們魚貫進入文化中心的貴賓座時,受到特別的注目,在場來自全縣各地的模範生、教師和家長們紛紛鼓掌,那份榮耀讓許多老師和家長雙眼泛著淚光。
蘇縣長、後壁鄉李本源鄉長、賴美惠議員夫婦(賴美惠後來當選合併升格後的臺南市首任議長)、陳坤厚導演、教育處長王崑源(後來轉任臺南市參事)、文化處長葉澤山(後來擔任臺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演員陳至愷、周幼婷、吳浚愷等主持首映啟動儀式,縣長表達陳導他們到臺南縣取鏡拍電影的歡迎與感謝,並希望這部片子能比海角七號還紅,為臺南縣的產業和觀光帶來無限的商機與效益。陳導則感謝學校的幫忙和縣長的協助,特別要在現場的我和鴻滄老師站起來讓他致謝。此情此景,我感慨良多,回想2006年當初,學校若被裁併,便不會有今日的「孩子的天空-新魯冰花」。
4月1日(星期三),華映公司也特別安排一場臺南戲院的首映會,地點就選在新光三越新天地的電影城的最大電影院1號廳,這次華映給學校好幾百張的招待券,讓我們多方邀請關心教育及關心樹人國小的人觀影,有一個人我們一定得邀請,那就是當初為吳鴻滄老師作專訪報導的中國時報洪榮志記者,他盛裝依約前來,再次見到他,感覺比以前更容光煥發。
「常常看到你在臺南市的報導,什麼時候再來學校坐坐,很感激你,一篇報導引來一齣電影,樹人國小永遠記住你的恩情。」我和吳鴻滄老師直向他感謝。
「你們有努力、有付出,才值得我們報導,我還要感謝你們讓我有題材可寫。」洪記者客氣的說。
還有鹽水楊外科診所(電影中搶救古阿明的醫院)的楊玄德醫師夫婦、蔡瑞頒醫師(電影中的判定古阿明沒救的醫師)、安溪國小張麗花校長和教職員工們,提供孩子拍片的校外的學生和家長們,再加上電影公司邀請的貴賓們,偌大的戲院滿滿是人,陳坤厚導演出席主持臺南的首映,他期待大家藉由這部片子,一起來關心臺灣兒童美術教育的問題。
至今,陳導在片中所設計的許多兒童繪畫鏡頭,如:郭雲天老師第一天上課要學生用畫畫出自己的名字、古阿明和林建鴻的龍虎鬥畫,大仙寺的寫生課,都讓我印象深刻,並深深感動,這些美術專業技術他在拍片時,都要鴻滄老師跟在身邊,隨時提供意見,所以拍得很有深度,也因為這樣,鴻滄老師也在該片發行上掛名繪畫指導。
吳鴻滄老師落實生活美育的執著、光明溫暖的人生哲學,與陳坤厚導演希望詮釋的新魯冰花精神不謀而合,於是邀請吳老師擔任影片的繪畫指導,而片中美術班的每個小演員,當然就是樹人國小的美術比賽常勝軍。(2009年3月30,中央社記者林靜、陳亦偉的報導)
而片中的國小名稱真的是「樹人國小」,陳導果然守信用,他讓樹人國小永遠存在電影中。參與演出的孩子的許多鏡頭,陳導都刻意保留,沒被刪剪,因為他和吳老師都深切明白,孩子可能這輩子就參與這麼一次拍電影,這些鏡頭和畫面對孩子而言彌足珍貴。
電影上映後,樹人打開知名度,校園內不時出現零星的遊客和參觀者,雖然沒有海角七號恆春的轟動,但越來越多人知道了樹人國小。尤其陳導屢次在受訪中,特別呼籲並關照本校能免被裁併問題,他關心樹人國小大於電影票房。
拍攝期間,《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獲得樹人國小全力支援,動員全校六十多名學生參與演出,所選擇的場景正是樹人國小古色古香的校舍。經過電影前置時期的深度溝通,加上歷經一個月拍攝的朝夕相處,陳坤厚導演深深為樹人國小所吸引,更深切體認小學校的辛苦,因為未滿六十人的學校將遭遇廢校命運。問導演對電影票房的期待時,得到一個非常意外的答案,因為導演關心樹人國小大於電影的票房:「如果票房可以帶動社會對樹人國小的注意,進而引發大家對美術教育的關心,那我會更高興」。(2009年3月30,中央社記者林靜、陳亦偉的報導)
儘管片子已經發行過了,陳導仍不時來電關心,如果有南下行程,也必抽空來學校走走聊聊,我們成了好朋友,而他答應在片子發行過後要給曾經支援拍片的同學壓個光碟送他們,前陣子利用回國期間拍新片子勘景南下時守信送來,令人感動,當同學們再看到一兩年前他們曾經參與的畫面,那種充滿美麗回憶的滿足表情讓我們感到欣慰。我跟學生說,參與拍電影是一種很難得的機緣,因為那個畫面將永遠存在。我們也為樹人國小這塊畫布再度添上動人的畫面與亮麗的色彩。
撩落去插秧 才真正體會耕耘的辛苦和收穫的價值
作者:站長 日期:2014-02-26 22:59
我說要回鄉下去種田,不要說朋友同事都搖頭,就連我老婆也打死不信!
我爸媽半信半疑的看我在變啥蚊!
沒想到我真的踩下水田中的爛泥,做起農夫的事來!
回家種田這個念頭是我和鴻滄、裕承校長等在去年接受陳坤厚導演的邀請到苗栗小江(江申豐,陳導愛徒,電影「新魯冰花」、「賽得克巴萊」、「大稻埕」等攝影師)老家的鄉村藝術之旅後萌生,那一趟旅遊至今讓我回味無窮,陳導細心安排許多參訪隱身苗栗的陶藝家,踏訪古厝民宿,最重要的是參觀小江所謂自然栽培法的水稻農作,小江說他回來種自然栽培法的水稻已經多年,由於不施肥、不噴農藥的耕作方式,一度讓家鄉父老懷疑,後來證明收成雖然差了些,但因是沒有農藥、肥料的產物,價格竟可賣得好幾倍,再扣除農藥和肥料成本,利潤並不會比農人現在的耕作方式差。
前陣子又遇到李榮宗老師,他在菁寮國小也在推展自然栽培農耕法,成功種出口碑極佳的「瀛光米」。我曾經和他一起成立白河店仔口文教協會,我很明白他有一種高裡想性的人格特質。我向他請教自然栽培法的種種,他說自然栽培法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改變農人長期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的錯誤觀念,讓台灣的農地得以休養生息,他還說不噴農藥、不施肥,自然栽培法成本低、又省工,簡單得很,當然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技術--用培養生菌代替肥料。我深深覺得這種栽培法頗適合我這種懶人的,這簡直是懶人栽培法嘛。
齊柏林的《看見台灣》,許多苗栗地區自然農耕的畫面讓我感動,有了想法不付諸行動便是零,我們常說別人都不太喜歡改變,想改變就從自己做起,於是向老爸要求挪出2分地來試種,沒想到老人家爽快答應,由榮宗提供技術,我提供土地,開始體驗農耕。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就看你怎麼耕作。
下田後的隔天腰酸背痛,腳「鐵腿」到不行,覺得種田好像沒有榮宗說的那麼簡單……
《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書已出版 感謝明漢兄拔筆相助 感謝文化局的擘畫
作者:站長 日期:2014-02-05 08:40
上帝廟,臺南之美,臺灣的根 張溪南序文
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臺南府城成了我的新故鄉,卻苦無時間和空間去親近、了解,參加「大臺南文化叢書」的編寫工作,竟然成了我快速而深刻探索大臺南市的方式和媒介,感謝文化局的擘畫和美意,踏踏實實跑遍全市的上帝廟,從廟宇的視角去審視臺南市的歷史文化,別有一番體悟和感受。
答應撰寫之初,對於「上帝爺」,我從零開始,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研究經驗,唯恐影響進度,又期能增添內容的深廣度,故邀請了在臺灣文學(文化)領域有些根柢的明漢(他也是白河人)一起編撰,在長達半年以上的田野調查中,我們分進合擊,查遍本市所有的上帝廟,鬧市中的大上帝廟、偏僻鄉間的大內大匏崙北極殿、崎嶇山區的龍崎武當山廟……迢迢跋涉,每間上帝爺廟都有著深遠的歷史和傳說,每一個橋段都與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緊緊繫連,拓荒、神蹟、廟史、民俗、文物、建築……我們不斷討論、溝通,異中求同。原本最擔心的文獻查考方面,因為有臺師大東亞系張崑將系主任的幫忙,提供許多典籍與資料,省卻不少搜尋、翻找的繁瑣。
本書旨在為本市上帝廟作一整體性的調查與記錄,並大略將上帝爺信仰的源流和歷史背景稍作闡釋,至於有關神明的神通或形而上的神學、哲學思考等範疇,非我們能力所及,無法兼論。在田調過程中,許多事老人依稀還記得,年輕人可就不太在意了,我們得跟時間賽跑,現在不寫、不記,遲一天都可能閃失許多珍貴的資料。廟已經不只是廟,是臺灣各角落、各社區凝聚的重要元素和力量,是臺灣的根。我們在人的世界和神明的世界中游走,更體認到臺南的古意和美麗,無與倫比。
感謝各廟宇受訪與提供資料的耆老們,在我們勞苦與無助時,他們的和善與熱情給了我們信心和動力。感謝明漢兄及時拔筆相助,願意投入孜孜矻矻的文史工作,好友蔡瑞頒醫師慨借昂貴的照相器材,並時時關心進度、加油打氣,竹埔王冬裕多次引領及陪伴田調,崑期老弟的資助,皆銘感在心。感謝新營國小同仁的鼓勵和家長會的相挺;感謝老婆靜怡的體諒與支持,讓我們能無後顧之憂四處踏查、埋首疾書。
審查委員邱麗娟教授不嫌疏陋,鉅細靡遺的審查,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修正意見,讓本書能更加充實、完善,謹申謝悃和敬意。
從傳統到創新;當創意偶戲遇到比賽〈本文發表於《美育》雜誌195期p.78-86-2013.9月〉
作者:站長 日期:2013-09-01 10:15
從傳統到創新;當創意偶戲遇到比賽 張溪南
l 緣起
民國79年10月,我師專畢業後到台大中文系進修,某天夜裡,上完課走出校門,校門口鑼鼓喧天,有人在那演布袋戲。一個精緻的木雕戲臺,雖然不到三公尺寬,卻金光閃閃,臺前一個老人,透過麥克風唸口白,戲臺前貼了一張鮮紅的大紙:
「恭祝黃海岱90大壽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主辦」
老人頭戴黑色毛料圓帽,是黃海岱本人,90歲高齡的老人,在寒夜裡仍然精神奕奕隨著臺上的布袋戲尪仔喊喝口白,臉上表情在劇情推演中時喜時悲、忽怒忽樂,間或穿插高亢的北管亂彈唱曲,幽幽動人。
那晚的情境一直縈繞在我的記憶裡,也挑起我對傳統布袋戲那份潛藏的繫念。五年級生的我們小時候都經歷黃俊雄布袋戲的狂飆年代,午餐時刻,大家急忙翻越小學時的那道圍牆,溜到那家有架黑白電視的麵店,邊吃麵邊藉機看黃俊雄布袋戲,那裡擠滿了小學同學。那時放學回家後並不是去補習,而是去放牛;牛在溪畔吃草,我則折了許多樹枝當成布袋戲尪仔,演起史艷文大戰藏鏡人。真的有同學在「我的志願」的作文簿裡寫道「立志要當史艷文」;「史艷文」是我們童年美麗的印記。
我喜歡傳統偶戲,到底為什麼?一直到長大後當了老師,才有些明白。
l 傳統偶戲的美
台灣傳統戲偶的美有其獨特之處,從上到下,精雕細琢,不同的尪仔頭有著不同的雕工,俊美的文生、英挺的武生、溫婉窈窕的女旦、笑嘻嘻的花丑、老奸陰沉的花面和憨厚的大頭仔等角色,各有神韻迥異的勾勒,再搭配細緻的服飾和盔帽頭戴,儘管尪仔頭表情始終如一,卻能透過藝師出神入化的操演,掌中乾坤,人偶合一;一顰一笑,文靜武動,隨著劇情傳達喜怒哀樂、忠奸善惡的情韻。我經常在鄉間各處看布袋戲的野台表演,喜歡看布袋戲尪仔翻身上台的精采武場,也喜歡到後台看掛懸成一列的戲偶,儘管在前台被生龍活虎舞弄,激烈對打,在後台,只能靜靜倒懸或平躺,沒有敵我,安詳和諧,莫管生、旦、淨、末、丑。
傳統戲碼那忠勇孝義和英雄救美的故事情節總讓人百看不厭,大家愛看「忠勇愛國」的史艷文贏得美人芳心,愛看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戰勝妖魔,愛看才子佳人成雙成對,愛看包青天在戲裡鍘斬奸惡之徒,戲裡世界所反射出的卻是大眾對現實世界的期待和渴望,從古至今,這些傳統戲碼不知撫慰多少戲棚下平民百姓在現實中受盡苦楚的心,在沒有廣播、電視、電影的時代,那些傳統偶戲的藝師唯妙唯肖的搬演著感人肺腑、血淚交織的戲碼,戲棚上隆冬隆冬嗆,戲棚下如癡如醉,光是這畫面,就已是一幅動人的美麗圖像。何況,云云眾生,不就是某個主宰所操弄的戲偶,隨著不同的劇情,一齣又一齣在人生舞台搬演。
傳統偶戲老藝師流利生動的口白也是一絕,必須以微妙的聲腔和口技來傳達和模仿各角色的發聲,出場詩(四唸白)的吟唱更需要有漢學基礎,經常還會出現脫胎自古典小說、彈詞、戲文的對詩或對句,如黃海岱在「史艷文」戲中有「皇上殿考謝紅豆」的對句:
皇 上:寸言立身之為謝,謝神童真以寸言驚宇宙。
謝紅豆:日月合璧而為明,明天子可比日月照乾坤。
黃海岱這個對句卻是出自清朝夏敬渠所著的章回小說《野叟曝言》,讓人見識到老藝師們吸納古典文學的功力,及傳統偶戲口白的文雅、優美。除此之外,後場的傳統音樂和節奏,常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鼓手是後場指揮,隨著前場頭手的手勢和動作搭配演出,還有文武鑼(大小鑼)、叩仔板、小鈸和嗩吶等樂器,得起起礦得起得起,咚咚咚礦,嗚嗚伊伊,前後場一搭一唱,文戲慢,武戲快,場子頓時鬧熱滾滾,挑動著觀戲的神經,俗話說:「有前場師父,無後場先生」、「三分前場、七分後場」,意即後場的艱奧難學和其重要性。
l 白河國小首創布袋戲團,和黃海岱結緣
民國80年起,我請調回故鄉台南白河國小服務,適逢教育部大力推展本土化課程,傳統技藝的傳承是實施重點,白河國小是中心學校,被指定得申請至少一項傳統技藝的傳承計畫,當時的沈金山校長找我商量,我說願意接下重擔,但是唯一條件就是要申請的類別非布袋戲不可。當時北部以李天祿和許王或其徒弟們為指導老師的兒童布袋戲團都已成立多時,中南部唯有白河國小初試啼聲。台大校門口黃海岱搬演布袋戲的身影頓時浮現我腦海,民國80年冬天的某個上午,我代表學校前往雲林崙背聘請91歲高齡的黃海岱老先生擔任兒童布袋戲團的指導老師,那一次是我初次接觸到這位仰慕已久的布袋戲耆宿,他那樸素、健朗且帶點童真的大師風範令我印象深刻。他答應了我的邀請,「囝仔人較快學」,這是他這麼高齡還願意長途奔波到白河教導布袋戲的主因。接下來大約有一年多的時間,他每星期六(那時星期六還得上班半天)早上搭公車從崙背到嘉義,我則開車到嘉義接他。上完課,大約是中午時分,我則載他回崙背,經常在嘉義圓環一起吃那攤聞名遐邇的雞肉飯。
許多記錄黃海岱事蹟、傳略的學者專家,都不知道黃海岱曾經有過為布袋戲傳承奉獻心力的這麼一段。我手上還保存著他特別為白河兒童布袋戲團演出所編寫的劇本的手稿—雲洲大儒俠史艷文。由於演出者是小孩子,為了增加童趣,特別塑造一個孩童角色—小王爺「朱紹亮」(史艷文的徒弟),及會說人話的「羅文鳥」,可以說是兒童版的「史艷文」,劇情別開生面,不但迥異於其他史艷文系列,內容顯得既緊湊純淨又生動有趣。劇本是寫在有12行的傳統信紙上,純手稿,在第一行「忠勇孝義傳」上蓋有約2.5公分見方的「五洲園掌中劇團」印章,方印下有一公分見方的「黃海岱」印。第二行寫的是「劇名:雲洲大儒俠史艷文」,第三行交代時代背景:「明朝時代嘉靖年間故事大綱」。
黃海岱一生不但見證著台灣布袋戲的遞邅,並引領風騷,帶動傳統布袋戲的變革。風光達半個世紀的「史艷文」是他的原創—「忠勇孝義傳」的主角「史炎雲」,史炎雲又是黃海岱從古典章回小說《野叟曝言》的「文素臣」改造而來,到了黃俊雄手中變為史艷文,傳到黃文擇又變成「素還真」。霹靂系列雖然轟動,但是這種強調聲光效果與快節奏的酷炫布袋戲,其前景卻不禁令人憂心,至少我就不再那麼愛看了。為什麼?我不禁想到黃俊雄語重心長的話:布袋戲的成就是要「無中生有」,硬創作出來,硬突破,像3D動畫、用電腦軟體發展出來的東西,用錢買就有,不是自布袋戲本身發展出來的,不算是創新。那什麼才算是創新?我認為劇本(題材、故事)是一個很重要的因子。
民國89年底,我碩士論文題材決定以黃海岱的劇本為研究對象時,再去拜訪黃老藝師。那時他已100歲高齡,身體微恙,其子俊雄和逢時接來虎尾照顧,他聽到我要研究他的布袋戲劇本,很高興,轉身把藏在枕頭下的手稿劇本拿出,從他微微抖動的手中接過厚疊的劇本時,他的信任與器重,讓我深受感動,卻也頓覺責任重大。幸蒙陳益源教授的指導與鼓勵,惠予許多卓見,始能順利完成論文,無負一代宗師所託。
l 傳統布袋戲的教學功能
在白河國小創意兒童布袋戲團的期間,深深體認到偶戲應用在教學上,有以下幾點功能:
一、偶戲在教學上可提供角色扮演和遊戲治療的情境:
在偶戲搬演過程中,戲台讓操演者跳脫現實人生的框架,隱身在戲台後,雖然投入演出,但下意識還是會認為是在演別人的故事,自然就比較不會有心理設防,較容易真情流露,這種介乎真實與想像之間的真假狀態,正是其魅力所在。教師若能善用這種狀態,設計情境讓學生演出,不但可讓學生真正省思自身的處境和問題,並做出抉擇,間接還可讓學習者發洩情緒,達到心理治療的功能。偶戲戲台可以簡易用桌椅併疊,隨時隨處可進行,用來輔助教學,絕對比平面式講課生動,可讓教學更活潑、更立體化。
二、偶戲練習是一種直接有效的品格教育
偶戲練習過程中可讓學生產生「角色學習」功能,學生在搬演過程中很自然的會被劇中角色的良好品格和行為所潛移默化,尤其在傳統戲碼中,大多是古代忠君、愛國和孝悌典範,且具俠義精神,長久浸淫和練習自然能感染劇中主角的優良品行,不齒於奸佞的胡作非為。再者,排練過程中,前後場的搭配需要有高度默契的團隊精神,團員必須專注而互助,才能合演一齣好戲,排練或演出前後必須共同搬運、組裝和拆卸戲台和道具,這也是訓練團隊合作的好機會。偶戲有淬鍊認真、專注和合作等品格的附加價值。
三、可訓練表達能力、增進台語文學習
布袋戲的精采演出主要是靠人為熟練的操弄和微妙的口白,偶戲口白的練習提供一種豐富的情境,在很自然的情況之下訓練表達能力,這樣的情境比任何說話課還來得生動有趣。而傳統布袋戲是以台語為主要表演語言,在教育部極力推廣本土語言的當下,又能一兼二顧。
l 到樹人國小創立偶劇團,參加5屆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
民國94年,我初任校長被遴派到台南市樹人國小,念茲在茲的還是要成立布袋戲團,我在因緣際會下找到一個喜歡玩布袋戲的草地醫生—蔡瑞頒,我向蔡醫師表示布袋戲不只是布袋戲,它是傳統技藝、是玩具、是教具;是國語、是社會、是音樂;是一種活力和希望,可以玩弄於股掌中,生旦淨末丑,任你演義。我希望不是只有學生要學,老師也都可以來學;下課玩布袋戲,上課也玩布袋戲,大家都來玩布袋戲。
我們一拍即合,蔡醫師被我說動,每星期五下午願意到學校指導學生布袋戲,賺取每節新台幣400元的鐘點費,而他請人代診的費用至少5000元,算一算,「阿婆炊粿」,還得倒貼,他的犧牲和熱情令人敬佩。樹人國小創意偶戲劇團就這樣成立了。蔡醫師的教學沒讓我們失望,設計的教學橋段活潑生動,常會準備小獎品鼓勵同學,原本觀望的學生都搶著加入,他比老師還像老師,套句他的行話,學校宛如「被注了一支營養針」,活潑了許多。
數月後,教育部竟破天荒於民國95年要舉辦第一屆的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由台東國立社教館主辦,分南、北兩區競逐,南區比賽地點在高雄縣岡山文化中心,教育部這個比賽彷彿是特地衝著我們而設的。我們商量結果決定要參賽,我認為讓學生出外參加比賽是一種難得的學習和經驗,尤其對偏鄉的小孩來說,出去見見世面更是重要,至於比賽得不得名次倒是其次。所以我徵得蔡醫師同意,勇敢的報名參加縣賽。這個競賽規定各縣市要先辦理初賽,當時台南縣報名初賽隊伍總共兩隊,在初賽前另一隊又自動放棄,我們就這樣輕易取得參加全國賽資格。
創意偶戲比賽強調傳統技藝融入現代創新的元素,當時參賽類別還沒有傳統偶戲類,所以表演型態可以盡情發揮,不必拘泥傳統表演方式,我們參加的是手套類偶,可以用傳統布袋戲尪仔來演,也可以用現代布偶。參賽學生最多15人,由於戲台和道具眾多,連後補學生5人和協助整場、搬道具同學,除了低年級以外,幾乎是全校出動,我們特地租遊覽車前往比賽。全國與賽隊伍81隊,當人家問我們全校有幾班有幾人時,我們總怯生生的說:「全校6班60人」,然後對方就會回以不可思議的眼神,一陣掃視後,驚訝的說:「那你們這次比賽不就差不多全校出動囉?」
的確如此,雖然全校出動是一件挺累人的事,但所有的人分工合作搬道具、提布景、組戲台,然後前場後場培養默契,搭配演出,過程雖然一團忙亂,有時還呼來喝去,卻能在時間內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屏氣凝神,咚咚隆咚嗆,讓好戲上場。我喜歡這種集眾人的力量共同去完成一件任務、一項使命的那種情境和感覺,這就是團隊合作最佳的品格焠鍊場,是創意偶戲劇團教學目標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蔡醫師和我有著共同的信念,堅持不可完全摒棄傳統的元素,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創意的點子,不要將比賽得獎當成是練習偶戲的最終目的,強調過程,在快樂學習之餘,大家認真、專注、合作,拿不拿獎不必在意。所以出發前我向參賽學生鼓勵說拿到特優就請客吃麥當勞(鄉下孩子把吃麥當勞當成是大獎賞),但是比賽結果只拿到優等,頓時一片愁雲慘霧,大家七嘴八舌開始檢討,有說是是某某同學出槌害的,有說是鑼鼓點出狀況,有說口白太小聲,有說音響設備不好致效果不佳,還有人批判評審不公,明明別隊演得比我們爛還拿特優,當然他們最在意的還是麥當勞大餐泡湯了……這是很好的機會教育,我在回程的車上向同學們述說:「在我的眼裡,你們的表現我打特優!所以等一下還是要請大家吃麥當勞……」車上頓時一片歡呼聲,低迷的氣氛一掃而空。接著我必須告訴同學們參加比賽的正確心態:一定要尊重、相信評審的評定,過程中大家全力以赴,結果如何坦然接受,有得獎固然高興,沒得獎學到經驗,表示有改進空間,下次再來,但是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某件事或某個人。
「校長,我們明年還要再出來比喔!」有幾個小團員啃著雞腿,滿嘴油漬,天真的說。
第二年,老師們也紛紛加入幫贊的行列,道具和布景全靠吳鴻滄老師的指導與設計,後場音樂因為需要專業技能,我們物色良久,特地邀請國樂團的指導老師齊興亞來助陣,由原本一人式的簡易鑼鼓擴大為五人鑼鼓隊,還加入二胡小組。小團員的成長更是令人感動,蔡銘是四年級由市區大學校轉學到樹人,原來的學校導師給他的評語:「學習缺乏信心,不專注,易暴怒,人際關係差。」他轉到樹人後初期的表現,也的確如此,對什麼都興趣缺缺。我邀請他參加創意偶戲劇團,剛開始表現得吊兒郎當,直說沒興趣,後來齊老師來教後場鑼鼓,挑選節奏感佳的同學,發現他有這方面的天份,特別安排他打叩仔板並擔任鑼鼓隊的隊長,他開始轉變,彷彿迷途的羔羊回到羊群,團練的時候專注起來,認真練習,能控制情緒與同學交往,還能指揮鑼鼓隊,密切搭配前場演出。
劇本是最重要的,這一次我們慎重的學某些職業劇團採集體創作模式,請參與的老師和學生集思廣益、腦力激盪,邊想邊排邊改,結果真的想出了「新三國志」的創意劇本。
「我兒子他超愛看《三國演義》,他最近創作了一本繪本,叫《夢迴三國》,大意就是他在夢中回到三國時代,見到了關羽、孔明,還到了赤壁大戰現場,蠻有趣的,還得到特優獎。」鴻滄老師說。
「這個點子不錯!」大家拍掌叫好。
我們就這樣起了個頭,用這個故事架構開始一段一段編排,很多時候我們讓學生去想台詞,這樣他們比較能記住並入戲,然後我們再邊排邊修改,有時學生的點子和創意會讓你驚豔。
民國96年第二屆全國創意偶戲比賽比賽場地換在高雄鳳山市的市立中山堂,主辦單位仍然是台東社教館,我們排定上午第6隊出賽,演完後大家決定留下來觀摩其他學校的演出順便等頒獎,有了去年的經驗,儘管感到今年進步很多,但強勁對手更多,不敢奢望第一名,即使前三名就可接受了。當主辦單位公佈名次,逐一唱名時,樹人國小一直未被叫到,大家的情緒開始high了起來,第三名,還是沒叫到;第二名,又沒叫到,「哇!第一名呢!第一名啦!」(當時特優也有排名)全部師生激動跳起大叫,整個中山堂充滿我們歡樂的驚叫聲。我拉著蔡瑞頒醫師上台一起領受這個得來不易的冠軍獎座。
這是民國96年4月間的榮耀,5月間獲邀到美國舊金山參加當地台灣文化節的演出。97年,第三屆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的競賽地點換在新竹市,不再分南、北區,我們仍然代表台南縣出征,以鄭成功進取台灣的故事編成「台灣演義」,再度順利奪得全國特優(特優有三隊,沒排名次)。100年,參加鳳山第六屆全國創偶比賽,獲優等。101年,參加苗栗竹北第七屆全國創偶比賽,獲優等。
l 協辦第八屆(民國102年)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
第三屆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改由新竹社教館主辦,從第四屆(97學年度)起這項競賽改由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接手主辦。藝教館接手後,在競賽規則和流程上做了許多改善,並輪流由地方縣市政府教育局承辦總決賽,第八屆(102年)輪到台南市政府教育局承辦,我調任新營國小,新營國小成了協辦的6所學校之一,負責競賽組,我則由參賽者蛻變成主辦者,感觸特別多。
第八屆創偶總決賽共有123隊118校參賽,參賽隊伍為歷年來之冠,5月11日起到20日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台南市政府旁)盛大舉行,共計10天20場次,比賽項目琳瑯滿目,包括現代偶戲類手套偶戲組29隊、光影偶戲組14隊、綜合偶戲組39隊;傳統偶戲類布袋組27隊、皮(紙)影戲組12隊及傀儡戲組2隊等六大類組,擔任評審老師的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羅斌(Robin Erik Ruizendaal)博士直呼:「不論是專業劇團或是學生的演出,這堪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偶戲比賽!」
當我是參賽者時,焦點完全在自身隊伍上,任何練習和需求都聚合在單一角度,比賽時賣力演出,表演結束領完獎就走人,其他隊伍的演出、競賽時的紛擾都與我無干;當搖身一變為主辦競賽者時,主客易位,觀照的心境和視野迥然不同,這種強烈的對比從領隊會議就已開始暖身,讓我有種山雨欲來的焦灼。今年出席領隊會議的隊伍差不多有六、七十隊,針對競賽規則、動線、場次安排、戲台規模、設備和器材所提出的要求千奇百怪,態度軟硬不一,偶有責難和挑剔,在現場模擬示範講解及訂出標準程序、規範和需求表後,總算勉強收工。這讓我想到以前代表學校出席領隊會議時的總總,當時對主辦單位的一些責難和挑剔,現在都迴向還給我了。
競賽組工作除了排定競賽場次、時間和計分、頒獎事宜之外,有兩個主要的工作:現場監場和召開評審會議,這兩件看似苦差事,我卻當成是上天的恩賜,因為要監場,我必須強迫從頭到尾觀賞123隊所有隊伍的演出,從傳統到現代,從手套偶到光影戲,從小學到高中,陪著所有評審全面觀賞,也因為有此機緣,對於現今全國學生創意偶戲的發展面貌和方向有了通盤性的瞭解。而在評審會議中,直接參與並聆聽他們的真知灼見,讓我對偶戲的推展有了更深廣的認識與了解,他們偶有觀點相左,也能提出具體的見解說服對方,達成共識,我也經常從中檢驗我的評斷是否會和他們一致,藉以試煉我的觀戲水準。每一場的評審講評我都仔細聆聽。
石光生教授強調創意是要設計的,操偶的最高境界—人偶合一。「人偶合一」聽起來簡單,我卻琢磨許久,大抵偶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所有的聲音、動作和感情必須靠操演者灌注,操偶者除了熟練技巧外,要有為偶設身處地的心態和感情。第4場現代手套偶戲組新竹市三民國中的「阿嬤的味道」的演出可供參考,動人的演出加上劇情感人,許多工作人員邊看邊偷偷拭淚。第8場現代光影偶戲組台中市信義國小設計三格分割螢幕,光影交疊,緊湊活潑,色彩繽紛,創造如電影般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林明德教授說參賽隊伍來自全國各地,可見偶戲的發展已在中小學扎根,穩定發展。每一隊的師生都將無生命的偶生動演出,每一齣戲都令人感動,他還呼應羅賓館長的話,肯定這是世界級的競賽,對優質的台南市6所承辦團隊讚譽有加,認為今年的Logo設計非常棒,將偶戲的特質和台南地方特色(古城、劍獅)巧妙融合,意象鮮明。
羅斌館長據說是攝影高手,只見他不時喀嚓喀嚓按下快門,幫每個團隊留下表演的美麗身影,並馬上透過電腦傳輸到網站,即時傳播到全世界。他認為偶戲表演中,對話和敘述不要太多,讓偶用動作多呈現;人偶一體,人和偶的感情要同步。傳統布袋戲因為戲偶小,所以動作要很細膩才能有好的表演效果,基本功要好好練習。他最開心的是看到許多多采多姿的舞台,聽到許多語言(英文、台語和客語等)的演出,他說拿到甲、優、特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演得很快樂。
朱曙明老師是現代偶戲的翹楚,對布景設計有獨到的見解,他說偶的世界是非現實的世界,所以在布景設計上不要強調真實,儘量不要用實物相片之類的布景設計;布景設計不要過於複雜、華麗。孫成傑老師強調玩偶要快樂,如果指導老師在過程中都很嚴厲,以競賽拿獎為最終目的,那就不好玩了。陳正義老師說傳統偶戲的美是多樣性的,包含許多藝術元素:操偶、口白、音樂、道具等,他向每支隊伍背後老師的辛苦指導和學生的努力表現致敬。
薛熒源老師認為今年傳統布袋戲的文武場表現都很棒,特別提到操偶和口白間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三種方式:一、甲操偶甲口白。二、甲操偶乙口白。三、現場操偶,口白配錄音。他認為以第一種表現形式最好,這樣操偶者才能全心全意投入演出,才能賦予偶生命。第16場傳統偶戲布袋戲組雲林廣興國小負責口白的學生刻意站在台前旁,維妙維肖的說演各種角色,超棒的口技贏得評審一致讚賞,他建議可再放開一點,甚至加上肢體動作。
江武昌老師說傳統布袋戲的重點在口白和操偶,有不少隊伍在口白、操偶和劇本上的個別表現上很不錯,但是三樣都很優的卻不多。他建議可以多觀賞這次比賽隊伍的錄影,截長補短,精益求精,那麼下次的特優就屬於你。特別推崇第20場傳統皮影戲組的高雄市建國國小「泮水荷香群魚宴」,劇本編寫用心,光影演出很棒。
我特別注意傳統布袋戲的戲台設計,有的採用傳統彩繪的木拼板,有的用精緻的彩樓,有的只以簡單的前後台行之,各有千秋,但我認為前兩者雖有傳統味道,但表現形態較受限;後者看起來雖然簡單,演起來反而靈活有變化。這可參看並比較第15場第3、4隊高雄港和國小(傳統舞台)和宜蘭孝威國小(改良舞台)的演出。
5月16日凌晨雷雨大作,競賽場地台南美學館不明原因停電,發生緊急狀況,所幸9:10修復,但冷氣系統燒壞,工作人員處變不驚,應付危機,取得當天與賽隊伍的同意,將賽程順延,中午不休息,總算圓滿完成當天賽程,度過難關。不然,許多當天的隊伍有遠台北、新北、宜蘭、桃園等地,若無法於當天順利進行賽程,影響之大無可想像。建議下一次承辦單位要將停電列入危機處理考量。
比賽結果,共有36隊獲特優、72隊獲優等、14隊獲甲等、1隊棄權。許多獲特優的隊伍,在頒獎典禮上興奮得手舞足蹈、喜極而泣相互擁抱的激情,那份辛苦耕耘後豐收的雀躍撼動、感染全場;有些隊伍成績不如預期,雖然難掩失望落寞的神情,但大多也能保持風度上台領獎,而這時所有的評審和工作人員會更賣力鼓掌,給予加油打氣。每場次的頒獎典禮猶如一場場的藝術饗宴,每支隊伍彼此分享努力的成果,特優的給予榮耀和恭喜,沒有特優的施予祝福和鼓勵,全國學生偶戲比賽已經不只是一個競技場而已,能將教學、觀摩和競賽融為一體,創造藝術與人文高度的價值與美麗新境界。
初承接競賽組工作時,心裡惶恐萬分,所幸台灣藝教館已累積相當豐富的經驗,再三指導,主辦的周一彤先生對戲劇的熱情和競賽規則的熟稔是我們諮詢的最大支柱,行政組賢北國小林泓成校長的超級溝通協調能力解決許多難題,而該校的黃夙玲主任每天為工作人員準備的台南特色早餐和小吃,至今還口齒留香、回味無窮。10天過去了,所有辛苦和歷程都變成了美麗的回憶,當然,衷心感謝這段期間所有參與的工作夥伴和志工們,我們合力為台灣的偶戲盡了一些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