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津吟社詩集》新書發表
作者:站長 日期:2014-05-30 09:02
5月27日受邀參加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月津文史發展協會合作出版的《月津吟社詩集》新書發表會,協會理事長陳睿澤是本校家長會常委,經常參贊本校業務,並提供許多資源,故凡其協會或田寮「臺灣詩路」有任何活動,再怎麼忙我也會到場加油關心。那天志強和明漢也一起到場道賀。
恭喜睿澤和明堃又幫鹽水文史工作留下寶貴的資料。
以下引用2014-05-26文化局的新聞稿,讓大家明白地方上有很多人正默默做出許多貢獻。
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月津文史發展協會合作出版的《月津吟社詩集》,27日於鹽水田寮臺灣詩路舉辦新書發表會,由文化局長葉澤山親自主持。月津吟社創社詩人張水波哲嗣張雪峰先生及張吟香女士,特別由臺北和美國返回參加盛會,現場並邀請到名收藏家黃哲永先生吟詠月津吟社詩人詩作,展現臺南文學的多樣風采。
鹽水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古老城鎮之一,因港道三面環水狀如新月,故文人雅士以「月津」名之,又稱月港。清朝時期月津因位居西南沿海貿易中心,舟楫往來頻繁,繁華一時,可說是臺南地區重要的歷史記憶與光榮代表,當時的風華榮景也造就了鹽水的文風鼎盛、人文薈萃,不僅地方曾設「奎壁書院」培育子弟,也流傳著「鹽水的碗帽仔(讀書人)比樸仔腳(嘉義朴子)的秤錘較濟(還多)」等諺語。日治時期,一群年輕的鹽水文人感於前清名儒相繼凋零,為延續漢學文化命脈,於1922年重陽節組成「月津吟社」。他們以詩會友、鼓吹騷風,每逢花朝月夕,或相約鹽水港聚波亭邊,遙想船隻來來往往情景,吟詠題詩;或漫步鄰近田野仟陌間,抒發詩人情懷,創作出許多動人詩篇,也為這處港鎮的人文采風留下燦美的時代記憶。為保存及傳承這些珍貴的地方文學遺產,自去(102)年6月起,文化局與臺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合作,由協會負責收集和整理詩人作品書稿,文化局邀請學者審稿並進行設計編印,共同促成了這本新書的誕生。
「月津吟社」創社成員有社長蔡哲人、副社長黃朝碧、幹事張水波,以及有「三臺才女」之稱的詩人黃金川等人。書中依詩人詩作方式編排,助於對詩社各別成員風格有較清晰的認識,如社長蔡哲人以詠人物歷史為擅長;社員蔡和泉創作著名的「月津八景」,紀錄地方人文景致;還有年輕時即才華洋溢的創社成員張水波,他於18歲時,便在赤崁樓舉辦的全臺詩詞競賽中以「月津竹枝詞」奪魁,以「不盡臨流一嘆吁,桑田滄海變須臾,漁郎高唱淘沙曲,淘得黃沙半斗無。」等詩句道出鹽水港的興衰沒落,充滿詩人的愛鄉情懷及對時代變遷的感嘆。而最著名的女詩人黃金川女士,詩風清新朗潤,文學價值受肯定,作品《金川詩草》研究者眾,她具有濃厚現實關懷的「震災行」和婚後抒發深切思鄉之情的「夜思親」等兩首特別令人動容。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連續幾年來市府於春節至元宵期間舉辦的「月津港燈節」,便是恢復「月津」舊稱,將古典詩文裡所描寫的鹽水港鎮美麗景致,經由當代頂尖藝術家的創意轉化,重現月津之美,每年都獲得市民朋友廣大迴響。近期文化局在包括王爺廟巷、連成巷等歷史街區巷弄,逐漸以古樸淡雅的紅磚,取代單調的水泥鋪面,並選摘月津吟社詩人精華詩句融入空間,讓文學更貼近生活。值此本書出版之際,葉局長也邀請市民朋友及全國文學愛好者,不妨沿著本書詩句的足跡,來一趟鹽水文學之旅;賞景讀詩,必定能更深刻感受到月津不可取代的文化魅力。
受邀在「臺灣故事島-新營頌舊」活動中講述新營文史
作者:站長 日期:2014-05-26 14:18
故鄉事必須家鄉人大家一起來關心,很高興有一批關心新營地方文史和老舊事物的人願意做新營口述歷史的工作。新營比起其他地方,在這方面的努力還得加把勁,這不應該,因為新營也算是個人文薈萃的所在,有太多動人的故事和塵封的記憶,現在起步還不算太晚,大家加油。
時間:2014.5.25〈日〉
地點:新營區大宏里活動中心
主辦單位:新營口述歷史工作坊〈李坤昇建築師事務所〉
講題:新營通論
講述大要:
曾經在某雜誌看過如下的謎語:
錢仔舍,無情兄。娶細姨,惜命命。放前某,睏大廳。
謎底是「新贏(營)」,很有意思。新營就如同這個謎語那般可愛,不像鄉村的鄉村,不像都市的都市。
新營區現為臺南市政府民治行政中心所在地,在縣、市未合併升格直轄市前,縣政府、縣議會、縣警察局、縣農會等重要機關均曾設於此,工商繁榮,文教興盛,是鄰近柳營、白河、鹽水、後壁、東山等城鎮的區域中心。全區面積約2003平方公里,共分29里,目前人口近8萬,雖然南北有臺南府城、嘉義市兩個南北大都會磁吸的影響,仍然穩定發展。
新營區算是「年輕」的市鎮,其發展比鄰近的鐵線橋、鹽水都晚,當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率領部下開發鹽水港時,新營一帶仍為荒蕪之地,後來部分屯兵紛紛往內地墾殖,在本地開闢出一個新屯墾區,喚為「新營」,在鹽水的舊屯墾區便稱為「舊營」(今鹽水區仁光國小附近的舊營里)。連橫的《臺灣通史》有記載:
渡溪北行十里,為番仔田,有碑立田中,荷文也,剝落不可讀。又十里為林鳳營,十里為新營,北為舊營,東為五軍營,西為查畝營,是皆鄭氏屯田之地,以強兵保國者,至今猶見其威稜。
連橫(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文中所稱的「溪」,指的是現今的曾文溪),在大約一百年前他踏查新營附近的地理環境時,「番仔田」(今官田區)尚立有荷文的古碑,提到林鳳營、新營、舊營、五軍營(在今柳營區)、查畝營(今柳營區)等地都是鄭成功時代屯田所遺留下來的聚落,在這段文字之後,還不禁感嘆「而一變再變,衣冠文物,蕩然無存,唯使弔古者徘迴於落日寒村之中而已。」,顯然連橫踏查的那個時代,這些聚落雖然有「猶見威稜」的強悍,但卻有些蕭條,讓他不禁有「落日寒村」的感嘆。他卻沒有意料到,他當時所謂落日寒村之一的新營,卻在日治時期麻雀變鳳凰,搖身一變為附近的行政中心,甚至後來成為縣治所在地。
當鐵線橋、鹽水港這兩處倒風內海的汊港繁盛時期,新營只是它們腹地裡的一個庄,即使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4)才纂輯成的《臺灣府輿圖纂要》裡,仍清楚記載它只是「太子宮保」裡的一個庄:
太子宮保(庄四。城西南方四十五里起):太子宮庄(四十五里)、角帶圍庄(四十五里)、新營庄(四十五里)、舊廍庄(五十里)。
當時太子宮保轄下還有角帶圍庄(今新營區角帶里)、舊廍庄(今新營區舊廍里),都是在太子宮里附近的聚落,顯然那個年代新營區的西南角附近是比較繁榮的,這可能因鄰近鐵線橋港有關連。
當時新營庄鄰近有許多白水溪分流所形成的陂塘,有安溪寮陂、王公廟陂、新營陂等:
……安溪寮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十餘里;灌本庄、塗庫仔、後鎮、上帝廟、竹圍後等庄)、王公廟陂(下加冬東南。源由白水溪分流)、新營等庄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三十里許)……
看來這些陂塘是沿著白水溪(急水溪上游)半自然形成、半人工修築,舊時主要是用來作為農作的灌溉,這些陂塘今何在?已不可考,但目前附近只剩新營區近郊埤寮里的「天鵝湖」這個灌溉陂塘,屬嘉南農田水利會管轄,它可能是文獻中的「王公廟陂」,而「新營陂」在哪裡?據《新營市誌》所載,今新營區南邊、位於急水溪畔的永生里附近一帶,早期原名為「大潭」,曾是大陂塘,有可能是此文獻中的新營陂。
清領時期最早到新營入墾的是泉州府安溪縣人李鳳,約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清乾隆18年(1753),有漳州府詔安縣三都西坑鄉望族沈宣義的第22代孫沈參入墾新營,是新營當地沈氏家族的開基始祖,後裔繁衍興盛,子孫超過3000人,建有沈氏家祠(位於今新營區武侯街30號)。清嘉慶、道光年間陸續有泉州府同安縣人周易、泉州府南安縣人周清南、白坦科等人相繼入墾。據新營當地耆老稱,早期來新營拓墾的漢人大多聚居在今復興路北的商業區處,即今民生、民榮二里的轄區,那時聚落名稱為「三塊厝尾」,或稱「尾厝」,後來拓墾者越聚越多,遂有楊厝、庄厝、涂厝、蔡厝、鄭厝及許厝等之出現。在復興路南(今好平里)「大廟」(濟安宮)後有黃厝,大廟前為沈姓家族聚居,興建第一市場時,部分沈姓人士被迫遷居到今三仙里北一帶。
清雍正6年(1728),太子宮廟創建於今新營區西南隅,主祀中壇元帥三太子,久而久之,「太子宮」由廟名成了地名。清乾隆58年(1793),「同濟宮」創建今新營區東側,主祀陳聖王和李、池、朱、姚、范、謝六府千歲,當地俗稱「王公廟」,日久,「王公廟」成了地標;是廟名,也是地名。清道光20年(1840),濟安宮創建於今延平里,主祀保生大帝。清咸豐5年(1855),由沈芳林、沈葛林等人首倡集資創建「真武殿」於今新營區南端南興里,主祀玄天上帝,當地俗稱「上帝爺廟」。
儘管新營地區逐漸有許多漢人入墾,但在當時的行政中心先是以鐵線橋港為中心,後來鐵線橋港的地位逐漸被鹽水港所取代,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於明治34年(1901)時將全省地方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廢縣為廳,全臺改設20廳,當時的鹽水港廳和臺南廳平起平坐,管轄範圍涵蓋布袋庄、白河庄、新營街、柳營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灣庄、鹿草庄等地,這時鹽水港的地位是相當高的,而新營雖已發展為街,但仍然屬於鹽水港廳轄下。
新營區興盛繁榮的關鍵期在日治初期,曾經於清領時期為臺南府城以北地區最大市鎮的鹽水港街因港道淤塞、戰亂瘟疫頻繁,水路交通優勢不再,逐漸沒落。明治37年(1904),日本守備第一旅第二大隊約有200名步兵選擇駐紮新營,接著又設憲兵屯所,新營開始有街市(餐館、旅社、百貨)的雛型。日治時期規劃興建中的縱貫鐵路線決定劃過新營,並於明治34年(1901)設立新營火車站。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新營新式交通網正式開通,為新營的繁榮開啟新頁。明治40年(1907),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新營設立總社事務所,並建造糖廠,以製糖業為背景的新興街市應運而生,這是新營市街崛起繁盛最重要之關鍵,新營遂逐步取代鹽水港街的地位。
接著新營布袋間的糖廠小火車於明治41年(1908)通車營運,更加促進新營之繁盛,紙漿工廠、酒精工廠等也紛紛設立,人口逐漸增加,新營街市一直拓展,連結王公廟庄,發展出日治時期臺灣南部重要的工業都市。明治大正9年(1920),廢廳改為州、郡、街、庄制,全臺劃為5州2廳,新營躍昇為臺南州的10郡之一(新豐郡、新化郡、曾文郡、北門郡、新營郡、嘉義郡、斗六郡、虎尾郡、北港郡、東石郡),新營遂取代鹽水,一躍為郡的行政中心,設郡役所,新營郡轄下新營庄、鹽水街、柳營庄、白河庄、番社庄(今東山)等6個街庄。
民國後,民國35年(1946)將日治時期的臺南州劃出臺南市、嘉義市後,其餘10郡劃為臺南縣,此時的臺南縣為大縣制,涵蓋原臺南縣、嘉義縣、雲林縣三個轄區。民國39年(1950)再度調整行政區,全臺灣省重新劃分為5個省轄市及16個縣,其中將原來的大臺南縣和嘉義市合併,再切割分為臺南縣、嘉義縣、雲林縣,原來的新營、新化、新豐、北門、曾文等五區(郡),仍歸為臺南縣所屬,並將縣治設於新營鎮。當時新營因人口數不夠,仍只是鎮的規模,一直到民國70年(1981),新營才由鎮升格為縣轄市。
民國99年(2010)底,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新營市成為大臺南市的新營區,由於地處北陲,地方人士憂心將來發展被邊緣化,但是首任市長賴清德堅持雙行政中心的格局,將民治行政中心設於新營,免除了地方疑慮。
172線的起點在嘉義縣布袋鎮,經義竹,過厚生橋後即進入本市鹽水區,在鹽水區的路段即為仁愛路接忠孝路,並和19線共線,兩條共線纏綿到鹽水殯儀館前的十字路口後即分道揚鑣,19線往南直奔學甲方向,172線往東直驅新營區,在過了私立明達中學(16K)後即進入新營區嘉芳里(茄苳腳),172線變成了新營區的復興路的部分路段。
轉貼新營在地作家吳念融的新聞-南瀛文學獎得主 吳念融領軍創作〈20140422自由時報楊金城記者〉
作者:站長 日期:2014-04-23 11:22
〔記者楊金城/新營報導〕新營社大創校十年了,今年將回顧歷史、定位現在、期許未來,並出版專書,同時延請「南瀛文學獎」得主、也是在地作家吳念融,成為新營社區大學十年來第一位駐校作家,昨天由社大主任張文彬以象徵傑出創作的桂冠為吳念融加冕。
廣告
吳念融未來將以工作坊形式,帶領新營社大校本部和師生組成的創作團體,從不同的角度以文學共同書寫社大在終身學習、提升公民意識、環境保育、鄉土文化傳承等經驗,再編輯成新營社大十年專書。
張文彬說,社大希望以文學介入社造,文學能帶來充沛的能量;駐校作家也是個大膽的嘗試,沒有前例可循,社大邊做邊學,要和吳念融一同創造可能。
曾獲南瀛文學獎的新營國小校長張溪南,推薦吳念融擅於說故事,筆觸感染力強,吳念融和社大合作,必可激出新的火花。
書寫公民議題 十年專書10月出版
吳念融說,新營社大十年專書預計今年十月出版,將是有圖像、又有文字的專書,最大特色在公民議題上,如社大關心的新營第二市場存廢、東山迎佛祖等,都是在地人關心的議題,希望創作團隊以文字、思想,再加上情感,在專書寫出有在地味的「人生的色香味」
鄭成功染梅毒疾病之考證
作者:站長 日期:2013-12-01 22:04
本市校長專業社群由口碑國小詹佳璋校長所策畫的臺南文史踏查社群,請我概述明鄭王朝在臺南的一些史事,在書中我並沒有提到鄭成功染梅毒疾病的傳聞,之所以沒有提及,是因為信史中這方面的證據薄弱,茲事體大,但坊間傳聞甚囂塵上,有成員問及,於是我試圖將文獻曾經記錄之處提出如下供參考。
《熱蘭遮城日誌》於1654年4月4日、4月7日、5月21日、8月21日四天的日誌有提到鄭成功請求臺灣大員的荷蘭當局派醫生前往治病的記事,那時鄭成功在漳州打敗清將金礪,氣勢如虹,清廷有招撫、議和的動作,所以那時大陸沿海一帶瀰漫清、鄭雙方要談判講和的氣氛。
- 1654年4月4日
……在這封信裡(鄭成功寄給中國人頭家何斌的信),他殿下請求何斌向我們勸說,讓那個以前去中國治療他父親的那位醫生(即目前在巴達維亞城堡主治醫生Philips Heylemans)去他那裡一小段時間,因為他需要他的治療……
- 1654年4月7日
……國姓爺最近給翻譯員何斌來信的請求,如上面本月4日已經提過那樣,將派一個敏捷又有經驗的醫生,在他自己的意願下,攜帶一些藥品,於近期內中搭戎克船去他殿下那裡……
- 1654年5月21日
……我們收到主治醫師Christiaan Beyer(有文獻翻譯為白耶爾)從中國沿海寄來的一封簡短書信,告訴我們他平安抵達廈門即受到良好接待的情形……
- 1654年8月21日
……主治醫師Christiaan Beyer(他從今年5月7日應大官國姓爺的要求,從此地被派去中國的廈門)今天上午搭一艘中國人的戎克船從那裡回到此地,他證實他最近寫信告訴我們的事情……即該國姓爺仍經常殘酷的處人死刑,很多人被殺,包括有罪和無罪的。Christiaan Beyer因此害怕,連他自己的性命,在這嗜殺的官員身邊是否能保全,都沒有自信了……
從以上的日誌中,鄭成功確實有請求大員荷蘭派醫生前往治病,但並沒有提到鄭成功染患梅毒的疾病,只提到鄭成功嗜殺成性的事情。
在程紹剛譯註的《荷蘭人在福爾摩莎》(《東印度事務報告》中有關福爾摩莎史料)書中第421頁中卻提到「據說」Christiaan Beyer當時被派去治療鄭成功的梅毒(morbum):
……國姓爺於4月份派人送信給西撒爾長官,據說去幫他治療梅毒(morbum),長官和評議會同意提供幫助,並決定派出高級醫師白耶爾(Christiaan Beye)前往中國;但到達之後,他不敢服用許多荷蘭藥,醫師三個月之後徒勞而歸。
《熱蘭遮城日誌》沒有說是梅毒,《東印度事務報告》卻隱約提到「據說」是梅毒,有待查證,但這樣的文獻很可能被渲染誇大。而若鄭成功真染患梅毒疾病,那也是1654年的事,距離他病死的日期(1662年6月23日)長達8年,更不可能是其死因。轉貼本校圖書室「綠光森林」活動訊息--新營作家對話 慢談故鄉味
作者:站長 日期:2013-10-01 13:57
活動主題:「新營好時光 文學沓沓行」系列活動—新營作家對話 慢談故鄉味
地 點:新營金石堂2樓
時 間:2013.9.28下午2時—4時
對 談 者:作家陳浩與新營國小張溪南校長
記 錄:黃仕京老師
新營社區大學上禮拜六在金石堂舉辦了一場與作家對談的活動,在活動中邀請中時作家陳浩與新營國小張溪南校長對談。張校長與陳浩先生兩人在對談中互相找出新營舊事物,和可以代表新營的特色的事物,例如美食、陽光、糖廠宿舍、甘蔗田、銅馬、電影、日語。
陳浩先生最喜歡吃新營的麵羹,小時候看別人吃麵羹,羨慕得不得了,但家裡窮困又沒有錢可以買,於是就拿家中的饅頭塗果醬去跟人換一碗麵羹,陳浩長大了還會常到永康去吃麵羹。陳浩先生在她所住的123到臺灣一書中也特別寫了新營的阿忠豆菜麵,這可是在別地很難吃到的食物,這種吃的特殊經驗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來也是獨一無二的、無可取代的。
陳浩先生的父母都愛看電影,但是因為家裡經濟因素,沒辦法全家一起去看,於是常常是爸爸去看電影,回家後跟大家講電影,因此陳浩是從小聽電影長大的,等到長大了,陳浩也常常看電影,他認為當時在新營最有文化的事就是看電影,當時新營這小地方的戲院可是超過三個以上,後來別人跟他提起:「當年白河大地震時你在哪裡?」他會跟別人說,我在戲院裡看「老人與海。」
與會的人還有現場觀眾,現場觀眾紛紛詢問,你是外省第二代難道沒有外省情節?你的父母怎麼可以那麼快融入新營的生活?陳浩回答說,因為父母親都會講日語,來到台南剛好是戰爭剛結束,日本人撤退不久時,因此他們就直接跟這些台南人說日語,媽媽有空時還教縣長夫人說標準國語、另外也教當地的牧師、牧師娘說國語,因此也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很融入在地生活。媽媽去買菜時也順便學臺語,跟菜市場裡的婆婆媽媽溝通也沒有問題,後來舉家北上住在台北,媽媽還會很驚訝的對陳浩說,臺北人真進步,連買菜都講國語。當陳浩先生講到這一段時,大家都笑了出來。
最後張校長請陳浩談談母親,陳浩說母親因為剛好遇到動亂的時代,因此成長背景複雜一時之間難以交代,以後可能會以小說的形式呈現母親的故事。但是陳浩還是說了一兩件關於母親的趣事。當年母親養孩子們時,其實家中的經濟很吃緊,但是她認為不管家裡再怎麼窮,小孩上學一定要穿皮鞋,於是他給陳浩買皮鞋,但陳浩進教室後一定會把皮鞋脫掉,因為他看同學都打赤腳,於是他也跟著打赤腳。另外,每到冬天時陳浩的母親就會織毛線褲給陳浩這些兄弟穿,但是當時的陳浩覺得他跟同學穿得不一樣,好丟臉唷。他這麼一講大家都笑了。
快樂的對談時光很快就過了,社區大學主任請大家下次10月12、13日也來金石堂這兒參加活動與蔡佩如老師、吳念融老師、杜宜昌老師、黃俊和老師依同進行在地文學探討。
《鹽水阿公放煙火》作者吳念融女士給學校及校長的感謝函
作者:站長 日期:2013-08-20 13:50
溪南校長:日安
八月十日,謝謝您、總務處林主任和蔡さん(先生)給金山阿公那麼大的喜樂。
整個流程是那麼溫馨、順利;陶笛隊的天使們,再次謝謝他們。
八月十六日新營社大的文學講座已過,雖然人數不多,但來自新營高中畢業,將進大學的新鮮人和奇美醫院的行政人員,年歲不是代溝的基本條件,而是有沒有想進入對方內心世界的誠意。
再來,您的講座8/23因陪外子返潮州,七月超渡親人法會而不能去聽,否則同為文學志士,互相加油打氣是必要的。就像您幫助過我。
回到新營,從二月份,父親因十二指腸潰瘍,注十一袋血和血清,像個孩子把他照顧上來。身體康復之後,一樣愛看書,並說鹽水小鎮說不完的故事人物;母親謝謝您會後,和她致意。八十七歲的老婦人,日漸衰老之中,這才是生命,而祇要有一口氣在,生命之泉還在涓滴,奧祕在此。人能像小孩活著回來,天真,坦白,無懼又有看不見數十年的規範圍著,隨時不踰矩,還是痛快啊。
暑假將結束,您又要忙碌。忙裡偷閒,再到日月潭住兩個晚上,有山有湖,和台東花蓮又不同。
並問候所有同仁安好。
友念融八月十八日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新聞稿-臺南文史出版品 國家肯定品質保證
作者:站長 日期:2013-07-21 20:29
文化局獲國史館102獎勵出版文獻多項獎項 顏副市長專書同獲殊榮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1、102年度出版品參加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2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榮獲多項獎項。其中第三輯剛出刊的《臺南文獻》,創刊號與第二輯雙雙榮獲學術性書刊優等,「大臺南文化叢書首輯:地景文化專輯」全10冊中並有高達5冊榮獲推廣性書刊優等及佳作。總計市府文化局一舉奪得本年度學術性書刊獎2項、推廣性書刊獎5項獎項,使臺南市成為榮膺最多獎項的地方政府。另顏副市長專著《新鴉片戰爭:尋找現代杜聰明》亦獲「非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第二名,同享殊榮。
《臺南文獻》是大臺南升格後合併原《臺南文化》及《南瀛文獻》舊有地方文獻出版品的全新刊物,屬半年刊,創刊號為「臺南地景文化專輯」、第2輯為「聚落與發展專輯」。期刊架構分為「論述」、「田調與報導」、「臺南古契」三大篇章。「論述」部分,屬學術性研究文章;「田調與報導」為短篇易讀的文史調查報導,「臺南古契」則委請臺南文獻委員詹評仁先生分享其蒐藏的古代契約文檔,包含納戶執照、丈單與梁戶串票、新港文書等珍貴史料。
「大臺南文化叢書首輯:地景文化專輯」獲獎的5部專書則分別為:《大臺南的前世今生》(優等)、《明鄭王朝在臺南》(優等)、《大臺南的鹽業》(佳作)、《臺江內海及其庄社》(佳作)、《大臺南的西城故事》(佳作)等。《大臺南的前世今生》係由嘉義大學史地系吳建昇助理教授率領成大歷史系博士生蔡郁蘋、杜正宇、蔡博任等合著,內容縱覽臺南文化發展,時間軸從史前考古原民文化至戰後發展迄今,分期論述臺南的各世代的歷史記憶。《明鄭王朝在臺南》由今新營國小張溪南校長執筆,本書融入豐富的文史資料,娓娓道來鄭氏王朝在臺南發展的歷程,可謂作者的鄭成功小說首部曲。《大臺南的鹽業》由布袋嘴文化協會蔡炅樵老師執筆,蔡老師長期關注鹽業文化,鹽業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撰書保存臺南的鹽業文化資產。《臺江內海及其庄社》作者為臺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老師,本書匯聚作者多年臺江地方學文史知識,以文學筆法呈現臺江歷史。《大臺南的西城故事》則為臺南文化協會鄭道聰老師執筆,書中主要探討府城五條港地區文化發展,介紹時代與地理變遷下的郊商組織發展、宗教禮俗、民生與民俗技藝及市井小吃文化。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在地歷史文化有賴相關文史、文獻資料的出版,透過在地文史工作者努力的實地走訪及蒐羅撰述,方能將屬於本土的歷史集體記憶/技藝傳承下去。《臺南文獻》刊物和「大臺南文化叢書首輯:地景文化專輯」能夠一舉獲得7個獎項,除了要感謝各書作者及工作同仁的心血,也感謝《臺南文獻》編輯委員、退休校長黃文博老師的協助及付出,黃校長長期致力於臺南文史研究及規畫推廣,這次兩類出版品同獲殊榮實屬不易,相信黃校長也與有榮焉。
文化研究科表示,大臺南文化研究相關叢書種類眾多,包括文獻、主題專書、作家作品、民間文學以及兒童繪本等,內容應有盡有。市民朋友及國人如對以上市府得獎書目或其他專書有興趣洽購,可電洽文創發展科06-2146138、2146694,亦可上文化局網站或「open政府出版品資訊網」查詢。文化局也透露,在李老闆的邀約下,近期亦將規劃與甫開幕的政大書城合作,在書店設置專區販售臺南市優質出版品。
轉貼中華日報黃微芬記者2013.7.20之報導-文獻書出版 台南獎最多
作者:站長 日期:2013-07-20 09:43
記者黃微芬/台南報導
市府文化局一○一、一○二年度出版品參加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一○二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一舉奪得學術性書刊獎二項、推廣性書刊獎五項獎項,成為榮膺最多獎項的地方政府。
其中第三輯剛出刊的《台南文獻》,創刊號與第二輯雙雙榮獲學術性書刊優等,「大台南文化叢書首輯:地景文化專輯」全十冊中並有高達五冊榮獲推廣性書刊優等及佳作。
此外,台南文獻編輯委員會委員許獻平《台南市鹽分地帶有應公信仰研究》獲「非政府預算─學術性書刊」第一名、新營太子爺廟出版的《新營太子宮志》獲「非政府預算─地方志書」第二名、副市長顏純左的專著《新鴉片戰爭:尋找現代杜聰明》亦獲「非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第二名,同享殊榮。
文化局表示,《台南文獻》是大台南升格後合併原《台南文化》及《南瀛文獻》舊有地方文獻出版品的全新刊物,屬半年刊;至於五部獲獎的「地景文化專輯」,包括《大台南的前世今生》、《明鄭王朝在台南》獲得優等,《大台南的鹽業》、《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大台南的西城故事》獲佳作。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在地歷史文化有賴相關文史、文獻資料的出版,透過在地文史工作者努力的實地走訪及蒐羅撰述,方能將屬於本土的歷史集體記憶、技藝傳承下去,此次《台南文獻》和「大台南文化叢書首輯」能一舉獲得七個獎項,要特別感謝退休校長黃文博的協助及付出,兩類出版品同獲殊榮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