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的事!張溪南誌在家鄉-分享2019.9.15中華日報翁聖權記者報導
作者:站長 日期:2019-09-16 17:30
新營國小校長張溪南不僅是教育家,也是文學家與研究南瀛地方學的專家。他曾幫文化局撰寫《南瀛老街誌》一書,也被新營社區大學聘為南瀛地方學講師。形容自己一生從事教育與文學創作,贏得滿頭白髮與一堆剪報,不過留給故鄉的卻是珍貴的老街考據資料與永恆的作品。
張溪南1962年生於白河,他說在蓮潭成長的童年,除了跟村中同黨玩鬧外,便是與田野、牛、甘蔗田、八掌溪及大榕樹等農村景物為伍。由於生活單純加上個性內向,覺得自己有些「自閉」,小時候常攀折小樹枝,以各種形狀的枝椏演起布袋戲,那時候的志願就是長大以後要拜黃俊雄為師,演布袋戲。
1975年國小畢業,張溪南被父親送到鳳和中學寄宿就讀,在私中住宿求學的3年苦日子,學會獨立,也學會忍受離開家人的傷感。因為父親說的一段話「我不識字,舉鋤頭真艱苦,希望恁們好好讀冊,可以舉筆賺吃」,張溪南下定決心用功讀書,果然沒有讓父親失望,順利考取台南一中與嘉義師專。
不過,因為考慮家境清寒,張溪南選擇嘉義師專。服完兵役後,分發到新北市萬里區的大坪國小任教,兩年後調到永和秀朗國小任教,也插班進入台大中文系夜間部進修。台大畢業後,逐漸覺得「台北不是我的家」,隱藏在心內對故鄉的眷念逐漸發酵,徵得妻子同意,調回白河國小任教。
1996年,張溪南編寫《迴狩店仔口》,開始對白河做深入的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也逐步且深切去認識白河的美,意識到以往對故鄉竟是那麼地輕忽和漠視。他以贖罪的心情,邀集白河一些文史工作者編纂《白河鎮誌》。
2004年,張溪南受原台南縣文化局委託編撰《南瀛老街誌》,為了考據老街資料,走遍原台南縣,2006年完成。「只要認為對的就去做!」不計成本與毀譽,就像寫老街誌一樣,即使再忙再累,為了留下南瀛永恆的印象與資料,咬緊牙根也要完成。這就是張溪南信奉的哲理,也是他人生的寫照。
(記者翁聖權)
106學期新營國小期中評量國語科五、六年級文字題賞析
作者:站長 日期:2017-11-17 10:43
此次評量五、六年級文字題分別為:
五年級:
哈利波特裡的魔法千奇百怪,令人目眩神迷;阿拉丁神燈裡的魔法則讓人覺得奇幻有趣。如果可以,你希望能擁有什麼樣的魔法?你想利用它來做些什麼事?或完成什麼夢想或願望?請以60-100個字完成短文。6%
六年級:
烈日總有消暑的方法,同學們請與我們分享,你在盛夏時做過最舒爽的事是什麼?並描述你當下的情景及感受?(80短文,注意字跡及文章完整性)8%
兩道文字題都出得很棒,學生很容易結合生活經驗來抒寫。但因是這樣,題材的選擇就更重要,因為你所寫的如果很一般,就不容易突出獲高分,如五年級那道題很多人都寫到要擁有多啦A夢般的魔法,那畢竟是卡通人物,且他的魔法千百種,很不具體。六年級消暑最舒爽的事,很多人都寫吃冰和游泳,如果你也跟著寫這題材,就顯得不突出了,除非你能寫像六丙郭豐維寫〈芒果冰〉那般優美的文字:「……從湯匙上咬下一口,我全身體溫好像下降了幾十度,芒果的香味在我嘴中跳舞,冰沙則是在我嘴中降下了大雪……」
五年級那道題有三個問號,須完整回答才能達到A級(最棒),「什麼事」、「什麼夢想」、「什麼願望」三個問題是用「或」字連結,有表達到其中一樣即可,所以回答時就必須要寫明想擁有什麼樣的魔法,想用來完成什麼事、夢想或願望,若能分成三層:何魔法→做何事→完成何夢想、願望,那就更棒了。如:五丁黃鈺媗寫:希望擁有讓英文變強的能力(第一層),可以清楚告訴外國人的問路(第二層),再完成當外交官的夢想(第三層),這樣的答卷和抒寫不但完整且簡潔有力,很棒。這次評量看到很多學生寫出多樣且精采的消暑經驗,頗讓人振奮,如六己張珉綺寫到阿里山玩、六丁連怡璇寫露營、六丁江雅妍寫到鄉下大樹下乘涼、六戊沈欣怡寫回媽媽故鄉(越南)玩、六戊蘇毓涵寫練舞、六丙黃懿芃寫在海邊「享受那徐徐吹來的海風,聆聽浪潮如千軍萬馬、一波波壓境的聲音」、六戊王偲羽寫躺在涼椅上看小說……篇篇都是消暑的佳文好詞。
五年級這個題目有不少人在一開頭寫為「我想成為……」、「如果我是……」,這樣的回答事實上已文不對題了,這顯示學生在文字的判讀和使用的精準度有待加強和磨練。而五年級陳姝予寫希望擁有兩個魔法:「第一個魔法,可以解除病痛,我的媽媽得了……,我擁有這個魔法,可以把媽媽這個疾病解除。第二個魔法是把別人的命運變好,媽媽說,弟弟十六歲時,會遇到一場大災難……」雖然文字表達不很順暢,但字裡行間流露他對母親和弟弟的摯愛,令人感動,也是佳文。
這些年來我們堅持高年級國語評量要出考文字題,因為語文的學習最終是用來表達,如果考題都只停留在支離的字和詞,那麼學生在國語文的學習上也會停留在支離的狀態,但是這樣的試題會增加老師們閱卷的難度和時間,讓人欣慰的是,新營國小高年級的老師們都有高度共識,願意改變考試方式,用正確完整的考試方式來引導學生的學習,甚至中年級的老師們也跟進,在國語評量的最後一道題出考文字題。感謝大家,新營國小的閱讀和寫作陶冶就是我們給家長最佳的品質保證。
從梅港尾到新營—談南瀛地景文化之遞嬗-應國稅局之邀演講講義
作者:站長 日期:2017-11-15 11:27
壹、明鄭王朝在臺南
一、17世紀的大臺南地景
1661年4月底開始的鄭成功與荷蘭的戰爭,地點就在今大臺南市的境地,城堡和船艦、大員市鎮間的大砲轟隆轟隆,海面的大小戰船軸轤千里,赤崁北地的外灘千萬兵馬搶登,旌旗飛揚,槍砲聲夾雜廝殺聲震天嘎響,鹿耳門水道因鄭成功的偷襲航渡一夕成名,那時海陸大戰的地景和今日大臺南市的地貌,差異很大。
以現在永福路和民權路的十字路口作一個地理參考點,17世紀時,這個交界處附近便是文獻上的「大井頭」渡口。
l 大井渡口以東是陸地,渡口以西是臺江內海,海岸邊大約是今新美街接自強街一線。
l 鯤鯓島,荷蘭文獻上稱為「狹陸」,荷蘭築熱蘭遮城所在位置即是沙洲最外端的一鯤鯓。
當時和赤崁大井頭對渡的渡頭在今石門國小東側,也就是說石門國小東側的大員渡頭(即後來的安平鎮渡頭)和大井頭渡口間,約有3公里寬,在17世紀時是汪洋一片的臺江內海,來往必須靠舢舨船航渡。其波瀾壯闊的景象有高拱乾〈安平晚渡〉的詩境可供想像:
1664年熱蘭遮城細分圖,可以大略看出17世紀大臺南的地景(圖片來源:《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老地圖》)
日腳紅彝壘,煙中喚渡聲。 一鉤新月淺,幾幅淡帆輕。
岸闊天遲暝,風微浪不生。 漁樵爭去路,總是畫圖情。
二、荷蘭建熱蘭遮城城
l 1624年8月1日,大員第一任長官馬爾登‧宋克(Martinus Sonck)率領從澎湖撤退的所有荷蘭人員與船隻來到南臺灣,在台江內海西南側突出的沙洲上築起一座城堡,荷蘭人稱此沙洲為「Taijoan」(大員),本地的稱呼是「一鯤鯓」或「大鯤鯓」(今臺南市安平區)。
l 這座城堡剛建造時頗簡陋的,利用澎湖拆下的舊材料建造,城四周以木板做城牆,城堡長約11路德(1roede約為3.8公尺),寬8路德,以沙丘為基地。1627年9月以荷蘭的「熱蘭省」(Zeeland)為名,被命為「熱蘭遮城」(Zeelandia),並逐步擴建。
l 1633年1月完成最上層四個稜堡的建築,砌牆圍疊而成,併舉行命名儀式:西南稜堡稱為Middelburch(密特堡),東北稜堡稱為Vlissingen(佛力欣廉堡),東南稜堡稱為Camperveer(坎貝爾費堡),西北的砲臺稱為Arnemuiden(亞爾模典堡),還記錄了水道路口那個碉堡的名稱為Zeeburch。
l 1639年11月又完成斜壁4個圓堡和沙丘上的烏特勒支堡(Uytrecht),城堡完全建好是在1640年10間。
1662年2月間攻下熱蘭遮城後,鄭成功將該城及其附近之大員市鎮改為和他故鄉名稱一樣的「安平鎮」(舊時福建安海鎮、石井鎮皆屬南安縣,舊稱安平)。王府也由承天府(原普羅民遮城)移往安平鎮(熱蘭遮城),荷蘭的熱蘭遮城蛻變為鄭氏王朝的安平王城。
三、荷蘭建普羅民遮城
l 郭懷一事件後,荷蘭人決定建造普羅民遮城,外要預防對岸鄭成功的進犯,內要防堵島上漢人的變亂,於1653年9月25日奠基,開始建造,徵調500位當地漢人農民義務勞役,歷經2個月建成。
l 它是一座防禦性能良好的堅固工事,至少不怕島上的人發起攻擊,同時可作為急用的避難和防衛之地,特別是可供赤崁地區緊急時候要躲入城堡內的人應急使用。由長官西撒爾(Cornelis Cesar,第11任臺灣長官,任期1653-1656年)先生於9月25日奠基,正式動工修建。
四、登陸之戰
《熱蘭遮城日誌》1661年9月7日提到投靠荷蘭人的中國人Tansaa(音譯為陳三)供稱:
他們(指鄭成功大軍)按照那三艘舢舨的走法進入鹿耳門水道之後,很快就有30到40艘舢舨,從此地很興奮地去接他的士兵上岸(當指在禾寮港一帶上岸的情形)。馬爺(馬信)率領那些南京的戎克船(Nanquinse joncken),帶頭前進,國姓爺在前頭的第8或第9艘船上,那是一艘舸仔船,船上飄揚一面白色旗幟和一頂絲製華蓋。在禾寮港(Oijlaukan),又稱為Smeerdorp的地方,有很多手推車(karren) 準備好了,把鐵製的武器,例如:頭盔,鐵甲等物載往赤崁。
登陸後,大約在下午1點半左右,鄭成功的部隊幾乎已經將普羅民遮城包圍,城的南北都有鄭軍的紮營,最糟糕的是和熱蘭遮城的海陸交通也被切斷,孤立無援。這在《梅氏日記》中有很生動具體的記錄:
敵軍全副武裝,士氣高昂地從位於新港車路旁的Jan Son的農園,越過高地,擊鼓吹笙行軍而來,其中有幾個騎馬的。她們的軍隊有數不完的漂亮絲質旗幟旛旒,頭戴光亮的頭盔,手握大刀,迅速沿Inding的路,經過哈根那(Hagenaer)森林,來到海邊的小森林,在普羅民遮北邊,公司的庭園、小溪後面紮營,在那裡搭起上千個白色帳棚,時間是下午1點半。
鄭軍登陸後,很快的由北向南移動,一支繞過普羅民遮城,先朝東沿Inding的路在經由哈赫納爾(Hagenaer,意即海牙人)森林,布署在普羅民遮城南邊;另一支直接在普羅民遮城北邊的「公司庭園」小溪後方紮營,南北包抄,將普羅民遮城團團圍住。
五、鄭軍和荷軍的兵力比較
| 鄭軍兵力 | 荷蘭兵力 |
士兵 | 有說12000人,有述20000人、25000人,更有記30000人,可能分批前來。在圍攻普羅民遮城的時候應該只有先遣部隊約12000人。 | 約2200人(這其中包括雅科布‧考烏(Jocob Caeuw)帶來的援軍700名士兵) |
船艦 | 約300艘。 | 大員原來4艘加上雅科布‧考烏(Jocob Caeuw)從巴達維亞城前來增援的11艘,計約15艘。 |
地方。
5月6日,猫難實叮交出鑰匙,撤離城堡。當時城堡裡約有270人,統統先撤出到普羅民遮市鎮上,鄭成功正式進駐普羅民遮城。
六、普羅民遮城蛻變為赤崁樓
鄭成功攻下普羅民遮城後,進駐此城,設承天府,此城成為全島最高行政中心,俗稱赤崁樓。鄭經裁廢承天府,赤崁樓成為儲存火藥的倉庫。清治時期,朱一貴造反時,將赤崁樓的鐵製門額拆去熔製武器,赤崁樓愈漸荒廢。清乾隆53年(1788)為褒揚福康安將軍平定林爽文事件,將平定過程以漢文、滿文鏤刻在8塊長方形石碑上,立於赤崁樓前的石贔屭上(鄰近清治時代臺灣知府衙門),供人瞻覽。
清初,台江內海尚未淤填,赤崁樓前可觀浪潮,舟影點點,「赤崁夕照」是當時著名的台灣八景之一。19世紀後半葉,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等建築,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赤崁樓頓時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日治時期,赤崁樓一度充當陸軍衛戍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倒塌大半,五子祠也毀於颱風。1944年日人拆除前大士殿時,又重新發現了普羅民遮城的舊堡門入口。
民國49年(1960)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九座贔屭碑,被移置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之後,赤崁樓又歷經多次整修,移除了不少朽木,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並獲得當地社區捐贈南邊空地,闢為園林,遂將入口由西面改為臨民族路的南向,一度作為臺南市立歷史博物館,民國71年(1983)被列為國定古蹟。
l 鄭成功的死因
l 鄭成功染梅毒疾病之考證
貳、從梅港尾到新營
一、茅港尾的風華
茅港尾發展為諸羅縣治到台南府 城之間的最大市鎮,並且是兩地 之間的中繼站,在康熙55年(1716)就設有驛站,專供過往 的官宦家眷歇腳住宿的地方。還有「戲館埤」,「暗街仔巷」,有過繁華喧囂的歌樓舞榭,專供過往官家旅人商賈排解鄉愁與寂寞,盛況有如「小揚州」。
二、鐵線橋風華
鐵線橋因地理位置之重要,早在荷治時期就有該地名,在荷人戶口資料記為「Terramisson」清康熙年間已逐漸發展為台南府城到諸羅縣北路的必經要道,清康熙57年(1718)的〈重建茅港尾橋鐵線橋碑誌〉這樣形容當時之盛況:「廛閭鱗次,商旅輻輳」。
一直到康熙61年(1722),鐵線橋一度更名為「通濟橋」,更名緣由和嘉南平原「東邊晴西邊雨」的春天西北雨景象有關聯:
臺邑春日雨澤獨少。鐵線橋以北,大雨滂陀,橋南無一滴。梁觀察文科惡
其限於南也,改名通濟橋。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一〈赤嵌筆談〉,清康熙61年(1722)
三、茅港尾、鐵線橋的沒落
l 倒風內海的海路促使它們迅速發展,而倒風內海的嚴重陸化更使它們驟然沒落。
l 乾隆16年(1751),八掌溪因大洪水而改道,原經冬港入海,改由汫水港注入倒風內海,加速倒風內海的陸化。
l 到了19世紀,又歷經多次大洪水,南瀛海岸線更向西移,造成鐵線橋、茅港尾、麻豆(水堀頭)等的沒落,鹽水港繼而興起,成為區域中心……
四、鹽水港風華
清道光年間,鹽水街附近郊戶林立,倚著港口的藏興街每天來往貿易的商販更是多如過江鯽,儼然為區域行政中心 。
日明治34年(1901),全台改20廳,鹽水港廳時代和台南廳平起平坐,管轄範圍 涵蓋布袋莊、白河莊、新營街、柳營莊、前大埔莊、麻豆街、牛挑灣莊、鹿草莊等地。
全盛時期曾有七大街:竹仔街、 米仔市(今朝琴路)、布街(今三福路)、 伽藍廟街、半街仔、媽祖間街(今中正路前、中、後段)、橋南老街(今橋南街)、後街(今中山路段)。
五、新營的崛起
當鄭氏部將何積善率領部下開發鹽水港時,新營一帶仍為荒蕪之地,後來部分屯兵紛紛往內地墾殖,在本地開闢出一個新屯墾區,喚為「新營」,在鹽水的舊屯墾區便稱為「舊營」 。
《臺灣府輿圖纂要》 (1862-1874),清楚記載它只是「太子宮保」裡的一個莊:
太子宮保(莊四。城西南方四十五里起):太子宮莊(四十五里)、角帶圍莊
(四十五里)、新營莊(四十五里)、舊廍莊(五十里)。
日治初期,於明治34年(1901)時將全省地方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廢縣為廳,全臺改設20廳,當時新營雖已發展為街,但仍然屬於鹽水港廳轄下。
明治34年(1901)縱貫鐵路線的新營火車站設立,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新營新式交通網正式開通,為新營的繁榮開啟新頁。
明治40年(1907),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新營設立總社事務所,並建造糖廠,這是新營市街勃興最重要之關鍵。
新營布袋間的糖廠小火車於明治41年(1908)通車營運,更加促進新營之繁盛,紙漿工廠、酒精工廠等也紛紛設立,人口逐漸增加,新營街市一直拓展,連結王公廟莊,發展出日治時期台灣南部重要的工業都市。
明治大正9年(1920),廢廳改為州、郡、街、莊制,新營遂取代鹽水,一躍為郡的行政中心,設郡役所,新營郡轄下新營街、鹽水街、柳營莊、白河莊、番社莊(今東山)等。
光復後,民國35年將全台灣省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為5個省轄市及16個縣,其中將原來的大台南縣和嘉義市合併,再切割分為台南縣、嘉義縣、雲林縣,原來的新營、新化、新豐、北門、曾文等五區(郡),仍歸為台南縣所屬,並將縣治設於新營鎮。
參、北路煙雲172-新營
一、南瀛綠都心
綠都心的附近公共區域(包括運動廣場、文化中心、署立醫院等)在日治時期全屬日本神社的範圍,神社的主體建築約在今新營署立醫院處。
神社北側的園區闢建為縣政府辦公廳舍,東側改為5號公園(又稱中山公園),神社的主體建築一度改為忠烈祠。民國65年(1976)起,公園內陸續增建運動場、簡易棒、壘球場、網球場、兒童遊樂區,在西北側建有游泳池(在今府西路口7-11商店的斜對面,現已夷平改為綠地)。
今市政中心的所在地原為空地,後改為「小學校」(日本子弟才能就讀的小學,有別於今新營國小的公學校)。戰後,從民國35年(1946)起的大臺南縣時代,縣治就由臺南府城遷至新營,原郡役所改為警察總局辦公廳舍,將新的縣政府移至在現址(原小學校)蓋新廳舍,運作了65年,幾經修、增建,直到民國99年(2010)臺南縣市合併後,「臺南縣政府」改為「民治行政中心」。
綠都心所有造景與建物於民國95年(2006)1月25日完成並正式啟用。
臺灣梅花鹿已是瀕臨絕種的保護類動物,「南瀛鹿出」重現三、四百年以前臺灣遍地梅花鹿的景象,突破了舊有公共藝術框架,象徵著大地生生不息,傳達城市的生態關懷。
二、王公廟
當地先民陳杉於清乾隆年間,自福建漳州渡海來臺時奉請隨身護佑,來到本地拓荒,逐漸安定後,於清乾隆58年(1793)發起陳聖王會,先以神明會卜爐主方式奉祀開漳聖王。
在清乾隆年間,新營的西邊有沈氏家族的墾區,東北邊有陳姓家族的墾區,中間隔著的今南瀛綠都心、新營區公所、臺灣銀行等大片土地,在當時應是荒蕪一片。
李、池、朱、姚、范等五府千歲發現這地靈人傑的地方,有意和陳聖王合祀,共祐境民。經陳聖王降乩諭示應允後,便雕塑五府千歲金身同配村中小廟,香火日愈鼎盛,因廟小擁擠簡陋,便發起擴建,改為土角瓦頂構造的廟貌,這算是早期粗具規模的廟身。
謝府千歲向玉皇上帝請求恩准合祀為「六府」,並欽賜廟名「同濟宮」。
三、上帝爺廟
上帝爺信仰的起源與轉化:
1、從北方星宿的自然崇拜轉為道教的降妖伏魔的人格神
中國上古時代的星象觀察家便將滿天星斗化為28個星宿區,並賦予「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靈的想像,經過道家思想的改造和詮釋,便創造出一套玄天上帝的造神理論。
2、從陰陽五行的方術演化為北方黑帝
春之月,大昊居東方,其神句芒,屬木德。
夏之月,炎帝居南方,其神祝融,屬火德。
皇帝居中,屬土德。
秋之月,少昊居西方,其神蓐收,屬金德。
冬之月,顓頊居北方,其神玄冥,屬水德。
3、從人格神的蛻變轉為臺灣民間屠宰業祖師爺
由屠夫悟道,然後放下屠刀、開心剖腹洗滌罪孽成仙得道的這個傳說,應該是宋代以後,且可能是臺灣民間對玄天上帝起源的一個很獨特的轉化。
新營上帝爺廟所在舊名為「茅仔埔」,又稱「草埔」,昔日是長滿野生茅草的溪邊荒地……地方望族沈芳林、沈葛林於咸豐5年(1855)首倡集資創建真武殿,目前廟裡仍供奉著當年創廟時所雕奉的神像。
日治時期昭和8年(1933),董事沈三吉與林知母、馮勢、鄭茂松、沈群鵬、沈振宗等人又再度擴建廟宇。後來皇民化運動時,受日本政府壓迫,曾將神像暫置於民宅內供奉。
廟中有一古匾-「天柱飛光」,為咸豐6年「留閩千總李誌鏞」敬獻。
民國57年(1968)至64年(1975年)廟宇擴建,為目前真武殿樣貌。
四、大同路39號日式老屋(三一宅)
這棟建築最早應是日本人本田三一所建,本田三一原籍廣島縣賀茂郡廣村,生於日明治26年(1893),大約45歲時,將戶籍遷移到新營當地寄留,並取得「王公廟107番地」土地所有權。
推斷這棟建築的年代應該建於日昭和12年(1937)、13年(1938)間。
本田三一返回日本,民國40年(1951)由國有財產局移撥給臺南縣政府,從民國39年(1950)開始,這棟建築物就轉為官舍,派給海軍退役軍官轉任臺南縣政府主任秘書的林翀一家人居住。
林翀於民國64年(1975)退休,但仍繼續居住在大同路39號的房舍。民國95年(2006),住在該官舍的林翀家族相關人員均已過世,臺南縣政府收回房舍,民國99年(2010)由指定為歷史建築。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後,於民國101年(2012)由臺南市文化局委託進行調查研究計畫,進行修復,賦予新生命,重新開張為「三一宅」。
科技文明的迅速發展,大家習慣汰舊換新的思維,破、拆、清的動作也越來越快,但是老屋絕不等同於手機,手機越新越好,房子卻是越老越醇。
現在全世界都在比對老人家、老建築的友善度,越友善的表示該國度越進步。
五、新營民權路
阿盛〈人力車夫〉:
民權路口,左側,一個蓄水池,水泥砌高,大人站其旁,與他幾乎齊頭。大戰期間為了救火而造的。蓄水池後起算門牌號碼,左單右雙,民權路一號是打鐵店,對面二號是雜貨店兼腳踏車修理,二號旁的地皮空著,有一口大井。
四號六號與五號七號門前路邊,兩列人力車,天天排班等人叫喚。主要是載貨,什麼貨都載,稻穀米糠木柴蔬菜瓜果麻袋雞鴨豬肉餿水家具,甚至棺材死人與急著送醫的重病者。
民權路3號(單號,在路的西側)是店鋪,像藥行卻沒藥櫃。5號純閩南式建築,庭院長長,恆常乾淨。阿盛小時候就住在民權路7號的榨油店內進的老房子,經常會散發出炒花生芝麻的香氣,據今附近勝一書局老闆娘鄭翠霞女士口述,榨油店名為「華盛」,她們都戲稱「華盛頓沒有頓的榨油店」。
煤球店在天主教堂,約在今民權路轉入武昌街不遠的北面。煤球俗稱「連炭」,是早期用灶燒煮東西時所用的燃料,改用天然氣後,煤球已過時,煤球店早就消聲匿跡。
煤球店斜對面是豆腐店,隔兩戶住有紅衣道士「司公柳」:
人們叫他司公柳,柳是姓是名,未查。司公柳除了參加醮典行法祈禱之外,還會收魂。很多人信他,他這司公是世襲三代以上了,三代司公收過的魂,「可能比新營的人口還多呢。」人們這麼說。
肆、結語
史蒂芬史匹柏於2016年對哈佛大學的畢業生說:
如果不瞭解歷史,你將一無所知。如同你是一片樹葉,不知道自己只是樹的一部分。因此主修歷史的同學們:很棒的選擇,你們前途無量。不是職場上,而是文化上……
我回顧歷史並非為了說教,這只是附加價值。我回顧歷史是因為過去充滿曾經被傳述的偉大故事,英雄與惡棍並非文學的構想,而是一切歷史的核心……
參加朱子之路與書院之旅有感
作者:站長 日期:2016-08-15 14:54
七天的行程很緊湊,從廈門出發,一路經泉州、福州、尤溪到武夷山,共參訪同安舊縣學、文公書院、泉州閩臺緣博物館、晉江石井書院、福州鰲峰書院、正誼書院、林則徐紀念館、八閩書院、尤溪南溪書院、開山書院、建陽考亭書院、武夷山五夫鎮紫陽樓、武夷精舍,期間並有多場學術論壇與會講,並到建陽黃坑朱子墓祭奠,始業式還隆重舉行釋菜禮。儘管許多書院參觀時間不長,但踏在故土懷想先賢至聖苦心孤詣講學的情境,那種心靈的交會與感動無可言喻,尤其在尤溪南溪書院親耳聽到樂生合奏編鐘、編磬、古琴和竹笛等悠揚古樂,清脆鏗鏘的樂音繫聯古今,令人心會神往。
在武夷山漫步天遊峰林間,夾蔭幽靜的古道篩除不少暑熱,盡頭是朱子師徒胼手胝足所建立的武夷精舍,殘餘的兩片古牆供人緬懷,遙想朱子當年在這空靈的山間傳道冥想著書,也唯有如此的深遂寧靜的山水,方足以孕育一代理學宗師。只是,朱子若地下有知當年的靈修佳境,如今淪為喧嘩雜沓的觀光勝地,恐怕會皺起眉頭來。
午後的九曲溪竹筏泛舟大家已期待很久,九曲十八灣勝景聞名天下,酒罈峰、隱屛峰、凌霄峰、玉女峰、大王峰及幔亭峰等,曲曲奇絕,朱子的九曲棹歌傳唱數百年: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
渔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别有天。
我們因為是從上游順水流而下,九曲的體驗和傳唱的棹歌順序倒反,但沿途風情異曲同工。武夷山的名勝因有朱子理學而更加渾厚精彩,相得益彰。
宇宙間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盛
孔孟後千五百餘載道未有如文公之尊
這是今武夷精舍門口的對聯,橫批:萬世宗師。朱熹(1130-1200)理學承周敦頤、程頤、程顥等之後,在李侗的啟蒙之下,發展出博大精深的理氣二元心性論,孔孟儒學經他的整理和體悟,有了一番新境界,《四書集註》對於儒學的繼承和傳揚有了重大之貢獻。他一生雖然為官在任只9年,但相當重視教育,並著書立說,時時刻刻教人要讀書立志,24歲初仕同安縣主簿時(1153-1157)即整頓縣學,發布〈諭學者〉、〈諭諸生〉、〈諭諸執事〉等文告,揭櫫縣學之教育宗旨。在漳州任知府時(1190-1191),整頓郡學,撰〈漳州謁先聖文〉。任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撫使時,也不忘整飭州學,大正學風,他的學生兼女婿黃榦這麼說他:「先生所至,必興學校,明教化……」《黃勉齋文集》。
回到臺灣,朱子之路的點滴始終縈繞心頭,朱子不但是圓通的哲學家,其言行和立論更是教育的典範,因忝為小學校長,在教育現場,有些沉疴日愈嚴重,很多老師高唱不如歸去,咸認小孩子越來越難教,家長越來越難溝通,行政干擾越來越繁重,光臺南市明年(2017)就有數百名教師申請退休,這無疑是臺灣教育的困境和隱憂,而這些臺灣的小學教育的根本問題,若以朱子學的角度重新來檢視,卻能對症針砭,豁然明朗。
這些年來,新營國小致力「明日閱讀」的推展,「明日閱讀」源於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其基本精神便是「身教式持續寧靜閱讀」(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MSSR),陳教授認為臺灣的閱讀教育大人過度主導,不信任學生,間接破壞了學生讀書的興趣,所以主張學生閱讀的自主性,他希望學校每天早上抽出10-30分鐘的時間全校作寧靜閱讀,學生看自己喜歡看的書,鼓勵大量閱讀,老師只須身教式拿起書在課堂上跟著閱讀,不能干預學生的閱讀權力(如指定閱讀書籍、要求寫心得等),甚至連校長和所有學校的教職員工都必須拿起書本來閱讀,每天持續不間斷。其基本精神在大量閱讀、自主學習和身教持續。這個臺灣的閱讀新革命正逐漸蔓延擴展,甚至已申請成立「中華明日閱讀協會」,試圖將這理念擴展到全球華人社區。
走過朱子之路,發現陳教授所推展的明日閱讀理念和朱子的為學之道相近,自主閱讀VS.立志慎思;大量閱讀VS.朱子的博學;持續寧靜VS.居敬持志,看來為學之道,其理相通,古今皆然。
大臺南文化叢書第3輯:公路文化專輯新書發表
作者:站長 日期:2015-06-11 13:40
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第3輯:公路文化專輯」10書及合輯《條條大路通臺南》,6/10中午,,於吳園十八卯茶屋舉行新書發表會,由文化局長葉澤山主持,各書作者現場分享作品。
臺南文化不論地理歷史、自然人文、民俗工藝、信仰儀禮、產業產物,都亟需整理出版,俾作保存及歷史記憶延續。市府首次推動系統性整理在地文史的田調研究計畫,旨在保存臺灣文史的多樣性及地域性,各輯叢書市府都委請專業的文史工作者進行研究,讓市民朋友及國人能深入淺出瞭解在地文化。
今年度出版的「公路文化」專輯,由總編輯黃文博校長規劃,不同於以往主題式的著述,全套書改以分別走訪10條穿梭整個大臺南的指標性的重要公路路線,邀集南市文史工作者與教師,以研究與報導的角度,書寫沿線大小庄社的地理、歷史、開發、生態、信仰、人文、產業、美食,連結庄社、深入探索,集文化、觀光、旅遊、休憩於一體。
全套書所描繪的10條公路,幾乎涵蓋了大臺南的重要城鄉、庄頭、風景點,各自獨立走讀,形同10個帶狀的文化景觀,如進一步將10條公路串聯起來,即形成一部活靈活現的大臺南地名誌,由此角度觀察,也更吸引讀者欣賞大臺南的城鄉風貌與文化異趣。
今年文化局也再接再厲,除了發表「大臺南文化叢書第3輯:公路文化專輯」10書,精華版合輯《條條大路通臺南》(All Roads Lead to Tainan)中英合版也同時面世。
文化局長葉澤山說,面對臺南與世界各地逐漸頻繁密切的交往,文化局將逐步選擇適當、有特色、容易著手的專書,將其翻譯成英文版,讓參訪大臺南的國際友人能按圖索驥,更加深刻地認識臺南,這對城市的國際行銷以及能見度,都有莫大助益。
葉局長強調,《大臺南文化叢書》第3輯「公路文化專輯」的出版,是大臺南公路文化之旅的邀請函,透過這套專書,市府希望能讓讀者除了「讀萬卷書」,更能「行萬里路」,更加瞭解臺灣近代歷史發源地-臺南的發展歷程與風華,也期盼大臺南文化的研究成果能輻輳國際,讓來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友人,從臺南開始認識臺灣,因文化而愛上臺南。
轉貼20150528中評社趙家麟記者報導-鄭成功部將學術論壇 兩岸吳英後人台南相聚
作者:站長 日期:2015-05-30 20:00
| |||
中評社台南5月28日電(記者趙家麟) 海峽兩岸合作推動鄭成功研究,由台灣成功大學策劃的“鄭成功和他的部將們”系列論壇,率先登場的“吳英”研究工作坊,28日於成大登場,兩岸學者專家與吳英後人參與盛會,也為今年7月在廈門大學召開首屆海峽兩岸“吳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熱身。 |
此次“吳英”研究工作坊有6位大陸代表跨海來台與會,也有吳英後人、海峽導報海峽商業雜誌社運營總監吳舒遠,與會報告“大陸‘吳英文化’與施琅、鄭成功文化的媒體宣傳及保護性比較研究。”此外,廈門大學出版《威略將軍吳英傳》的總編撰吳綿普,與會報告“吳英文化的遺產研究及新發現”;廈門吳英將軍祠原址所在地的門大觀院住持釋果華,與會報告“吳英與紅臉觀音及大觀院的一些關聯”;還有福建省城隍廟聯誼會副會長吳天發、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家軍、厦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曉聰等人與會。
台灣方面與會代表有台南市文化協會理事長鄭道聰、台南市新營國小校長張溪南、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文車、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柯榮三,台南市台日友好交流協會理事長郭貞慧等,各從不同角度提出吳英文化的探討。
成大人文社中心主任戴華表示,成大希望未來能在吳英之後,繼續推動“鄭成功和他的部將們”的系列論壇,為鄭成功的研究另闢蹊徑,以強化鄭成功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MSSR的讀書心得:《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惕勵人心;《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教人如何表達;《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了解翻轉教學的真諦
作者:站長 日期:2014-12-21 23:04
今年初本校成為教育部「新一代數位閱讀計畫」的合作學校,每天早上8:20—8:35開始實施身教式持續寧靜閱讀(MSSR),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精神就是「身教」,校長也得輪流到各班晨讀,近一年的光景,我幾乎每班都輪過二次以上,深深感受到小朋友們閱讀的習性漸漸成形,許多班級晨讀時那份專注靜肅的氣氛,透露出學習的量能逐漸在每個孩子的身上累積,我很享受那種狀態,我喜歡沉浸在那樣的情境,我超愛觀察孩子專注閱讀的模樣,那充滿童真和智慧的美麗畫面,世上獨一無二。
也因為這樣,不要小看這每天短短15分鐘,這已接續讓我看了不少好書,《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一書讓我驚艷,新營青商會曾在10月間的某個假日特別邀請王政忠老師來新營演講,演講的地點就在本校視聽教室,雖然早已聽聞王老師在南投爽文國中奉獻的事蹟,但那天因為有私事羈絆,未能到場諦聽,事後青商會還特地送給我一本王老師親筆簽名的書給我,我隨即利用晨讀時間拜讀。王老師不愧是國文系出身,文筆流暢輕快,困苦的童年和坎坷的求學過程他卻能以自嘲和詼諧的筆調輕鬆帶過,讓人在悲憫之餘猶能會心一笑,寫初到爽文國中時的校園的荒涼和學生的頹廢,悲壯中潛藏憤世嫉俗的伏筆,字真情切,一開頭就深深打動我心。
因為在成長的路上經歷寄人籬下、困頓和無助的童年,所以他知道沒有家庭溫暖的青少年為什麼會自暴自棄;因為在求學的路上經歷過自力更生的辛酸和咬牙強忍的痛苦,所以他明白沒有師長扶持的孩子為什麼會認輸認命;因為教育,他得以從貧窮翻轉;因為老師,他得以從弱勢脫困;因為愛,他回到偏鄉的學校,為弱勢的孩子構築希望、創造機會。
他說:「我的信仰就是學生」,他值得我為他豎起大拇指誇讚,《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一書趕快找來看。
《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這是著名溝通大師卡曼‧蓋洛(Carmine Gallo)的新作,「TED」是「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科技、娛樂與設計」三個英文字的縮寫,「TED」論壇從1984年開始舉辦,要所有的演說者必須將其畢生精華濃縮在18分鐘內講述,2006年「TED」網站開通,將TED的出色演講呈現給全球聽眾,本書作者針對上百場TED演說進行科學化分析,並作訪談,提出三個最吸引人的演說的三個要件:
一、表達情感—觸動人心
二、有鮮鮮感—教新事物
三、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在前言就開宗明義的揭櫫「構想是21世紀的貨幣」,他認為大膽的構想經過有效的包裝與傳遞足以改變世界。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佐藤學的著作,也是近來掀起「翻轉」教育的核心論述,他以日本的教育經驗,發現孩子在課堂上逐漸失去學習動機,不知為何而學,形成「從學習中逃走」的問題,於他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他認為孩子在學習的世界裡,要能持續與事物對話,與他人對話,甚至與自己對話,學習是要瓦解內在的自我,然後與外部世界作連結。他反對能力分組,主張協同學習,他主張教師的角色要由唱獨角戲的發言改變成張開耳朵聆聽各種聲音,並將各種意見連結,設計成伸展跳躍的課程和學習。
轉貼本市文化局新聞稿-本市文史出版榮膺臺灣文獻館103年度獎勵出版12獎項
作者:站長 日期:2014-08-26 22:43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2、103年度出版品參加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3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囊括政府推廣性書刊共12獎項,包括5件優等、7件佳作,佔該類總得獎數超過1/3。
出版是文化深耕的重要工作,然而現代出版市場因面臨數位閱讀的衝擊,內容配合市場導向,逐漸走向淺碟化及普羅化,許多文明及知識的結晶,卻被棄如敝屣。經年累月之下,許多重要的在地史料、技藝知識及歷史記憶,如無及時紀錄保存傳承,將逐漸為後世淡忘;而文化知識一旦佚失,其嚴重程度比起可見、可修的文化資產則更甚。為此,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兼顧文化傳承及市場需求,持續編印出版包括《臺南文獻》、《臺江臺語文學季刊》、「大臺南文化叢書」系列以及《臺南之美》繪本等各式重要在地文獻、文學及兒童叢書,以補足民間出版市場文史書刊不足部分,臺南文化叢書也因耕耘有成,屢獲肯定。
本年度獲得103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的33種圖書中,臺南市囊括12項,其中有5件優等、7件佳作。其中由《臺南文獻》編輯委員黃文博指導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第二輯:信仰文化專輯」全套10冊專書,全數獲得推廣性書刊優等及佳作,包括《大道公信仰研究》(周茂欽)、《府城聯境組織研究》(謝奇鋒)、《臺南傳統法派及其儀式》(戴瑋志、周宗楊、邱致嘉、洪瑩發)、《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吳明勳、洪瑩發)、《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張溪南、黃明漢)等5件獲得優等獎;《臺南媽祖信仰研究》(張耘書)、《阿立祖信仰研究》(段洪坤)、《臺南傳統道壇研究》(洪瑩發、林長正)、《臺南老神明會研究》(許耿肇、施威宇、林佳蕙、簡辰全、黃彥齊、黃文皇)、《臺南職業陣頭研究》(李麗菁)等5件獲得佳作。另外,每半年發行出版的《臺南文獻》亦持續獲獎,第3、4輯本年度獲推廣性書刊2項佳作。總計臺南市奪得12項獎項,再度蟬聯榮膺最多獎項的地方政府。
本次全數獲獎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第二輯:信仰文化專輯」,10本專書分別探討10個臺南重要的信仰議題,從歷史、社會學、人類學等面向探討宗教在社會上的意義,讓讀者了解臺南傳統信仰文化故事、宗教儀式中的生命教育及道德寓意,也讓讀者在探索臺南信仰文化時,對臺南的歷史人文有更清晰的瞭解。《臺南文獻》屬半年刊,每年約在7月、12月出版,本屆獲獎的第3輯主題是「城市風貌的變遷」、第4輯則為「臺江與安平」。刊物中的「論述」部分,屬學術性文章;「田調與報導」為短篇的調查報導,「臺南古契」專欄介紹臺南文獻委員詹評仁老師其蒐藏的「杜賣盡根契」等珍貴史料。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全數獲獎的「信仰文化專輯」10冊專書的作者群都是年輕有為的文化工作者,有中研院研究助理、專業地方文史工作者、國中小老師、國小校長及主任、區公所幹事以及圖書館館員等,大家雖然來自於不同的職業背景,但都有志一同,齊心為臺南文化研究努力,許多人是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進行深入地方文史的田野調查研究,相當不容易。他也代表文化局特別感謝各書作者的努力以及《臺南文獻》編輯委員黃文博的指導,讓臺南市的文史研究不負「文化首都」之名,一舉獲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2個獎項的肯定,文化局也感到與有榮焉。
文化局指出,近年來市府在大型文化建設、城市觀光節慶活動,以及文資保存和文創發展等領域都投注許多努力,市民有目共睹;而文史文學出版預算雖然相對有限,僅佔整體預算不到1%,卻非常有助保存、積累及傳承在地文化知識,可說是市府文化深耕最精打細算的投資。2012年文建會升格文化部後,也特別設有「人文及出版司」,鼓勵各級政府出版重要而較不具市場性的研究及專門書籍。臺南文史出版量多質優,一直以來都是獲獎首選,市民朋友及國人如對本市得獎書籍或其他出版品有興趣,歡迎電洽文創發展科06-2146138、2146694,或上文化局網站和「OPEN政府出版品資訊網」查詢選購。
※感謝黃明漢校長鼎力協助編寫,預祝他事事順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