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國小百年慶LOGO 亮相-分享台灣新生報2017.3.7報導
作者:站長 日期:2017-03-08 11:14
新營國小歡慶百年校慶推出系列慶祝活動,師生齊力完成的「新象一百、營展風華」校慶意象LOGO昨(六)日搶先亮相,校方也編撰校園老故事集、傳遞聖火及表揚百餘位傑出校友;校長張溪南、籌委會主委陳俊吉牽手鄭女勤等傑出校友宣佈校慶起跑,要與在地民眾同慶百週年。
新營國小百周年校慶運動聖火於十日起跑,第一站為民國六年由柳營國小分立時曾借用廟地做為教室的大廟濟安宮,師生、家長及籌委會總動員分十站繞跑新營街市,融入飲水思源及新營古廟巡禮。
百周年校慶籌委會由吳慶堂擔任召集人、黃明志為總幹事,將表揚經濟部政務次長沈榮津、北市捷運董事長董瑞斌、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北市商業工會理事長王應傑等一百廿四位傑出校友,並安排傑出校友講座,賦予薪火相傳意涵。
校長張溪南表示,百周年校慶LOGO由師生群策群力完成,蘊含校徽、無限延伸、推展閱讀特色等多重含意,將於十二日校慶當天啟用;現任老師也邀請退休老師、老校友談過往編撰「東國民老故事-聽他們細說從前」校園老故事集,回顧及感恩前人貢獻,新書發表會當天並將舉辦陳緒珍老師追思會,歡迎校友踴躍回娘家。
新營國小迎接百週年 表揚百位校友迎百歲-分享台灣新聞報邱秋逢記者2016.3.7報導
作者:站長 日期:2017-03-08 11:02
一、聖火傳遞師生、家長、籌委會全體總動員,分10站繞跑新營街市
為了彰顯百年校慶飲水思源的意義,運動會聖火點燃第一站選擇本地人俗稱「大廟」的濟安宮,乃本校於民國6年(1917)由柳營國小分立時,曾借用廟地作為教室。接著依序為真武殿、陳明源眼科、新營高中、綠都心公園、同濟宮(王公廟)、龍武宮、佑生婦產科、新營郵局,最後回到學校點燃大會聖火。
聖火傳遞象徵著和平、光明、團結與友誼;傳承火焰,生生不息。除了傳統的意義以外,本次百週年校慶的聖火傳遞更融入飲水思源的元素-回最早校地點聖火,也作新營古廟巡禮,感懷先民、神明的護庇,另外也選擇傑出校友的醫院和診所,彰顯本校人才輩出、並能造福鄉梓。
二、表揚百位校友迎百歲
新營國小於105年暑假成立百週年校慶籌備委員會,推舉吳慶堂董事長擔任總召集人,陳俊吉醫師為主任委員,黃明志前會長為總幹事,經過幾次會議商討,決議在106.3.12(日)百週年校慶當天表揚至少百位傑出校友,並由前校長陳茂德擔任傑出校友遴選委員會召集人。
經過半年期間的推薦和聯繫,共選出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台北市商業公會理事長王應傑、經濟部政務次長沈榮津、高雄醫學院前院長許勝雄、台北市捷運公司董事長董瑞斌等124位傑出校友,將於106.3.12(日)上午8:50由臺南市長賴清德親臨頒贈獎座與證書。為了讓在校學弟妹們有典範學習的機會,特別聘請李源德院長和王應傑理事長分別於3月7日(二)、3月9日(四)下午1:30-3:00辦理傑出校友講座,賦予百年校慶薪火相傳的意涵,並期待培育出更多的傑出校友造福國家社會。
三、蘊含多重意象的「新象一百營展風華」Logo
百週年校慶Logo意象,乃吳忠政老師原創構想,歷經籌委會們數次集體討論創作而成,不但寓意深遠且鮮明活潑,彰顯籌辦過程群策群力的可貴和成效。而意象園區馬賽克的構圖和黏貼更由本校美術老師陳宜君帶領師生團隊共同完成,別具意義。
整體意象設計以阿拉伯數字100中間嵌入本校校徽,歡度百年校慶意味十足,主題「新象一百營展風華」的字體由本校王仁宏老師書寫,後面兩個圈圈以無限延伸的符號意象呈現,寓表校運昌盛,永恆不衰。底座襯以翻閱的書本,突顯本校閱讀推展的特色。
四、《東國民老故事-聽他們細說從前》新書發表暨陳緒珍老師追思會
在眾聲喧嘩的熱鬧校慶中,《東國民老故事-聽他們細說從前》校園老故事集的出版,一新耳目,在激情的歡慶中有一絲溫馨濡沫的感性;在歡欣收割和享受榮耀的時刻,也能回顧並感恩前人的辛勤耕耘和貢獻。
歲月是流動的,想挽留也留不住;但故事是永恆的,永遠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而且經過歲月的萃取,會越久越醇香。《東國民老故事-聽他們細說從前》提取校園百年時光的精華,以口述的方式,邀請校園的過來人(退休老師、老校友和家長們)漫談往日點滴,重溫舊夢,再委請現今在校園服務的老師們採訪記錄、整理,巧妙將古今連結,同時有影音錄製,同步出版,百年歷史頓成永恆,讓校園歷史不致因時間流逝、耆老凋零而塵封、淡忘;讓新營學子永懷昔日的榮光、進而惕勵未來。
老故事集的出版不但豐厚了百年校慶的內涵和意義,更展現本校人文關懷和本土教育的成效。
新營國小閱讀教育聞名海外 星國教師來取經-分享2017.3.4自由時報楊金城記者報導
作者:站長 日期:2017-03-04 13:57
新營國小校長張溪南為新加坡教師親自導覽解說,他說,學校致力推展生態閱讀並列入校本課程,去年獲心源教育基金會贊助100多萬元設置蝴蝶園生態園區「心迎蝶舞」,培訓小小解說員,將閱讀融入課程、融入在生活中。
今年2月,新營國小在傑出校友的贊助下,又完成閱讀e教室的建置,未來師生可以在這個教室做有關閱讀的行動學習:分組線上分享、討論、寫作等教學活動,讓閱讀邁入嶄新的學習型態。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新加坡啟化小學、南山小學、柏盛小學、光洋中學等5位教師組成參訪團前來新營國小取經,參訪新營國小「綠光森林」圖書室的閱讀基地,讓參訪團稱讚不已。新加坡老師張曦姍說,新加坡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小學畢業還要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以升學,樂見台灣小學生學習環境很活潑快樂。
新營國小閱讀強 星國教師取經-分享中華日報翁聖權記者報導
作者:站長 日期:2017-03-04 13:49
2017-03-03
新營國小以「綠光森林」新閱讀基地,推展閱讀教育多年,榮獲教育部遴選的數位閱讀重點學校與磐石獎。新加坡教師學院海外學習小組組團,到該校參訪取經。
新營國小校長張溪南表示,新加坡參訪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屬教師學院海外學習小組,來自新加坡各地中小學的菁英老師,共有一位特級教師、三位主導教師與一位高級教師。
新營國小因為致力推展生態閱讀,在二○一四年獲教育部遴選的數位閱讀重點學校,與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的明日閱讀資訊團隊合作,致力推展生態閱讀與課文本位閱讀,將閱讀融入在課程、融入在生活中,更在二○一六年榮獲教育部有關閱讀教育績效的最高榮耀閱讀磐石獎。
另在二○一五年獲心源教育基金會贊助新台幣百餘萬元設置蝴蝶園生態園區,培訓小小解說員。在二○一七年二月,在傑出校友的贊助下,完成閱讀E教室的建置,未來師生可以在這個教室做有關閱讀的行動學習,分組線上分享、討論、寫作等教學活動,讓閱讀邁入嶄新的學習型態。
分享和香港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黃錦娟校長的書信往來
作者:站長 日期:2017-02-04 20:29
尊敬的張校長:
您好!本人是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的校長,謝謝 貴校於一月十九日熱誠款待我校師生共四十人,他們已完成臺灣之旅並平安抵達香港了。
師生們在 貴校的所見所學,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抵步後即獲得 貴校太鼓隊的熱烈歡迎,他們都受寵若驚。謝謝您們不吝分享閱讀與生態教學的心得,特別是 貴校與香港學校進行遠距離線上聊書活動,我們得到不少的啓發,誠期盼在未來日子亦可與 貴校合作,推動在閱讀方面的教學交流及線上活動;此外, 貴校又開放耗資百餘萬經費建置的蝴蝶生態園供師生們參觀,並給予導覽,他們都獲益良多,滿載而歸。
是次訪校活動,我們獲得豐碩的成果。台端全程親自領導,照顧周到, 貴校老師們又努力配合; 承蒙 貴校悉心為我校師生備上茶點及饋贈校慶紀念茶杯,又慷慨惠贈「東國民物語」及「幸福閱讀妙方」兩冊珍貴資料和讀物,讓我們透過特別的方式及角度了解 貴校的發展,以及分享閱讀理解教材教法;最後, 荷蒙 台端致送台灣著名糕餅一盒,高誼隆情,殊深銘感。
本人謹此再三感謝 台端及 貴校師生的殷切款待,並期待日後再向 台端學習。
農曆新年將至,預祝
台端新春蒙福, 貴校校務再蒸蒸日上!
黃錦娟謹上
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l 2017.1.25張溪南校長回函
受人敬愛的錦娟校長您好:
接獲來信,倍感欣喜溫馨,因前兩天公假外出,未能及時回信,敬請諒解。
當接獲要接待貴校來訪的那一刻開始,敝校視為是一種榮耀,主其事的教務處積極準備,恰好最近我們所建構的軟硬體學習環境和課程都有了一些成效,尤其閱讀方面更獲得教育部105年閱讀磐石獎,那是臺灣中小學在閱讀方面的最高榮耀。而蝴蝶園生態園區也因心源教育基金會的贊助,有了初步的規模,這都有賴全校師生和家長共同奮鬥,方能有此榮景。
因為敝校也是教育部遴選的數位閱讀重點學校(和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的明日閱讀資訊團隊合作),這已經經營三年多,所以最近我們更積極要建構數位閱讀教室,將可更具體看到所有的成效和運作模式,將來如有機會,也歡迎再來訪,定當竭誠歡迎和招待。
貴校帶隊的陳志斌副校長相當盡責,一言一行都能感受到其誠意和專業,老師們也都能適時指導學生,學生的表現更是一級棒,不管是聽簡報或參與活動,動靜有節,專心一志,尤其在環保觀念和環境教育的訪談時,更見大方,談吐不凡,充分展現貴校高昂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生活教育,校長您可以多給予嘉勉。而您們的參訪也帶給我們無上的榮耀, 附上本地自由時報地方版的新聞剪報。
即將過農曆春節,敬祝
新春愉快
雞年大好
臺南市新營國小校長 張溪南 敬上 2017.1.25
l 2017.2.2黃錦娟校長來函
尊敬的張校長:
您好!丁酉雞年伊始,首先祝願 台端萬事勝意、身體健康、雞年蒙福!
欣接復函, 承蒙 台端對 敝校師生的誇讚,誠期盼日後可繼續向 台端及 貴校老師請教。
謹此衷心再謝 台端及 貴校老師的熱誠款待,並祝
貴校各人如意吉祥、工作順利!
黃錦娟謹上
主曆二零一七年二月三日
香港小學訪新營國小 取經閱讀與生態教學-分享2017.1.20自由時報王涵平記者報導
作者:站長 日期:2017-01-20 08:35
新營國小校長張溪南表示,透過立委姚文智、葉宜津的介紹,香港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希望能了解台灣國小在閱讀等方面的教學。
香港師生在新營國小圖書室「綠光森林」聽取新營國小學童簡報線上書店與線上說書功能,新營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經營個人線上書店,也透過線上說書,經營個人的粉絲,並與粉絲分享閱讀的書籍與故事心得。
新營國小目前有兩個班級正和香港瑪利曼小學進行遠距線上聊書活動。陳志斌也表達未來與新營國小合作閱讀課程的意願。
此外,新營國小自104年起獲得MOXA心源教育基金會贊助百餘萬經費建置蝴蝶生態園,香港小學師生專注聆聽導覽,幾乎人手相機或以手機紀錄。
相關影音連結:
新營的崛起
作者:站長 日期:2017-01-05 09:50
曾經在某雜誌看過如下的謎語:
錢仔舍,無情兄。娶細姨,惜命命。放前某,睏大廳。
謎底是「新贏(營)」,很有意思。新營就如同這個謎語那般可愛,不像鄉村的鄉村,不像都市的都市。
新營區現為臺南市政府民治行政中心所在地,在縣、市未合併升格直轄市前,縣政府、縣議會、縣警察局、縣農會等重要機關均曾設於此,工商繁榮,文教興盛,是鄰近柳營、白河、鹽水、後壁、東山等城鎮的區域中心。全區面積約2003平方公里,共分29里,目前人口近8萬,雖然南北有臺南府城、嘉義市兩個南北大都會磁吸的影響,仍然穩定發展。
新營區算是「年輕」的市鎮,其發展比鄰近的鐵線橋、鹽水都晚,當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率領部下開發鹽水港時,新營一帶仍為荒蕪之地,後來部分屯兵紛紛往內地墾殖,在本地開闢出一個新屯墾區,喚為「新營」,在鹽水的舊屯墾區便稱為「舊營」(今鹽水區仁光國小附近的舊營里)。連橫的《臺灣通史》有記載:
渡溪北行十里,為番仔田,有碑立田中,荷文也,剝落不可讀。又十里為林鳳營,十里為新營,北為舊營,東為五軍營,西為查畝營,是皆鄭氏屯田之地,以強兵保國者,至今猶見其威稜。[2]
連橫(1878-1936)文中所稱的「溪」,指的是現今的曾文溪),在大約一百年前他踏查新營附近的地理環境時,「番仔田」(今官田區)尚立有荷文的古碑,提到林鳳營、新營、舊營、五軍營(在今柳營區)、查畝營(今柳營區)等地都是鄭成功時代屯田所遺留下來的聚落,在這段文字之後,還不禁感嘆「而一變再變,衣冠文物,蕩然無存,唯使弔古者徘迴於落日寒村之中而已。」,顯然連橫踏查的那個時代,這些聚落雖然有「猶見威稜」的強悍,但卻有些蕭條,讓他不禁有「落日寒村」的感嘆。他卻沒有意料到,他當時所謂落日寒村之一的新營,卻在日治時期麻雀變鳳凰,搖身一變為附近的行政中心,甚至後來成為縣治所在地。
當鐵線橋、鹽水港這兩處倒風內海的汊港繁盛時期,新營只是它們腹地裡的一個庄,即使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4)才纂輯成的《臺灣府輿圖纂要》裡,仍清楚記載它只是「太子宮保」裡的一個庄:
太子宮保(庄四。城西南方四十五里起):太子宮庄(四十五里)、角帶圍庄(四十五里)、新營庄(四十五里)、舊廍庄(五十里)。[3]
當時太子宮保轄下還有角帶圍庄(今新營區角帶里)、舊廍庄(今新營區舊廍里),都是在太子宮里附近的聚落,顯然那個年代新營區的西南角附近是比較繁榮的,這可能因鄰近鐵線橋港有關連。
當時新營庄鄰近有許多白水溪分流所形成的陂塘,有安溪寮陂、王公廟陂、新營陂等:
……安溪寮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十餘里;灌本庄、塗庫仔、後鎮、上帝廟、竹圍後等庄)、王公廟陂(下加冬東南。源由白水溪分流)、新營等庄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三十里許)……[4]
看來這些陂塘是沿著白水溪(急水溪上游)半自然形成、半人工修築,舊時主要是用來作為農作的灌溉,這些陂塘今何在?已不可考,但目前附近只剩新營區近郊埤寮里的「天鵝湖」這個灌溉陂塘,屬嘉南農田水利會管轄,它可能是文獻中的「王公廟陂」,而「新營陂」在哪裡?據《新營市誌》所載,今新營區南邊、位於急水溪畔的永生里附近一帶,早期原名為「大潭」,曾是大陂塘,有可能是此文獻中的新營陂。[5]
清領時期最早到新營入墾的是泉州府安溪縣人李鳳,約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清乾隆18年(1753),有漳州府詔安縣三都西坑鄉望族沈宣義的第22代孫沈參入墾新營,是新營當地沈氏家族的開基始祖,後裔繁衍興盛,子孫超過3000人,建有沈氏家祠(位於今新營區武侯街30號)。清嘉慶、道光年間陸續有泉州府同安縣人周易、泉州府南安縣人周清南、白坦科等人相繼入墾。據新營當地耆老稱,早期來新營拓墾的漢人大多聚居在今復興路北的商業區處,即今民生、民榮二里的轄區,那時聚落名稱為「三塊厝尾」,或稱「尾厝」,後來拓墾者越聚越多,遂有楊厝、庄厝、涂厝、蔡厝、鄭厝及許厝等之出現。在復興路南(今好平里)「大廟」(濟安宮)後有黃厝,大廟前為沈姓家族聚居,興建第一市場時,部分沈姓人士被迫遷居到今三仙里北一帶。[6]
清雍正6年(1728),太子宮廟創建於今新營區西南隅,主祀中壇元帥三太子,久而久之,「太子宮」由廟名成了地名。清乾隆58年(1793),「同濟宮」創建今新營區東側,主祀陳聖王和李、池、朱、姚、范、謝六府千歲,當地俗稱「王公廟」,日久,「王公廟」成了地標;是廟名,也是地名。清道光20年(1840),濟安宮創建於今延平里,主祀保生大帝。清咸豐5年(1855),由沈芳林、沈葛林等人首倡集資創建「真武殿」於今新營區南端南興里,主祀玄天上帝,當地俗稱「上帝爺廟」。
儘管新營地區逐漸有許多漢人入墾,但在當時的行政中心先是以鐵線橋港為中心,後來鐵線橋港的地位逐漸被鹽水港所取代,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於明治34年(1901)時將全臺地方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廢縣為廳,全臺改設20廳,當時的鹽水港廳和臺南廳平起平坐,管轄範圍涵蓋布袋庄、白河庄、新營街、柳營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灣庄、鹿草庄等地,這時鹽水港的地位是相當高的,而新營雖已發展為街,但仍然屬於鹽水港廳轄下。
新營區興盛繁榮的關鍵期在日治初期,曾經於清領時期為臺南府城以北地區最大市鎮的鹽水港街因港道淤塞、戰亂瘟疫頻繁,水路交通優勢不再,逐漸沒落。日明治37年(1904),日本守備第一旅第二大隊約有200名步兵選擇駐紮新營,接著又設憲兵屯所,新營開始有街市(餐館、旅社、百貨)的雛型。日治時期規劃興建中的縱貫鐵路線決定劃過新營,並於日明治34年(1901)設立新營火車站。日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新營新式交通網正式開通,為新營的繁榮開啟新頁。日明治40年(1907),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新營設立總社事務所,並建造糖廠,以製糖業為背景的新興街市應運而生,這是新營市街崛起繁盛最重要之關鍵,新營遂逐步取代鹽水港街的地位。
接著新營布袋間的糖廠小火車於日明治41年(1908)通車營運,更加促進新營之繁盛,紙漿工廠、酒精工廠等也紛紛設立,人口逐漸增加,新營街市一直拓展,連結王公廟庄,發展出日治時期臺灣南部重要的工業都市。日明治大正9年(1920),廢廳改為州、郡、街、庄制,全臺劃為5州2廳,新營躍昇為臺南州的10郡之一(新豐郡、新化郡、曾文郡、北門郡、新營郡、嘉義郡、斗六郡、虎尾郡、北港郡、東石郡),新營遂取代鹽水,一躍為郡的行政中心,設郡役所,新營郡轄下新營庄、鹽水街、柳營庄、白河庄、番社庄(今東山)等6個街庄。
民國後,民國35年(1946)將日治時期的臺南州劃出臺南市、嘉義市後,其餘10郡劃為臺南縣,此時的臺南縣為大縣制,涵蓋原臺南縣、嘉義縣、雲林縣三個轄區。民國39年(1950)再度調整行政區,全臺灣省重新劃分為5個省轄市及16個縣,其中將原來的大臺南縣和嘉義市合併,再切割分為臺南縣、嘉義縣、雲林縣,原來的新營、新化、新豐、北門、曾文等五區(郡),仍歸為臺南縣所屬,並將縣治設於新營鎮。當時新營因人口數不夠,仍只是鎮的規模,一直到民國70年(1981),新營才由鎮升格為縣轄市。
民國99年(2010)底,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新營市成為大臺南市的新營區,由於地處北陲,地方人士憂心將來發展被邊緣化,但是首任市長賴清德堅持雙行政中心的格局,將民治行政中心設於新營,免除了地方疑慮。
東國民與西國民
作者:站長 日期:2016-11-25 11:16
新營國小與新民國小是新營地區兩所歷史悠久的小學,新營國小於日大正6年(1917)從柳營國小分立而來,創校近百年;新民國小於日昭和17年(1942)自新營國小分立,創校已逾70,兩校大抵以今民權路為兩校學區分界。由於新營國小地處新營區東邊,學區涵蓋大宏里、永生里、民權里和中營里部分,舊時新營人俗稱「東國民」,東國民東國民,叫久了,當地人習慣用「銅管仔」的臺語諧音取代;新民國小因地處新營區西側,學區範圍很廣,有三仙里、民生里、民榮里、好平里、延平里、南興里、新北里、新南里和嘉芳里等,俗稱「西國民」,西國民西國民,和「錫管仔」 的臺語諧音相近,也就慣用了。
兩校雖有所淵源,但競合關係微妙,「銅」似較「錫」值錢,正也反映舊時兩校學生的出身,東國民學區因處公教區和商業圈,多半是公教人員或商賈、仕紳的子弟;西國民地處較偏的西側,多為農工階層的子弟。這樣先天不平衡的結構,造成兩校互不服輸的情結,尤其在民國四、五十的年代,尚未施行9年國民義務教育前,小學畢業還得考初中,兩校為了競考新營中學(今新營高中前身)明爭暗鬥,已成地方茶餘飯後的重大話題,這在阿盛〈藤條戰國〉 一文有極細膩、詼諧的刻劃。
阿盛記憶中,那時兩校各編有嘲諷對方的唸謠:
銅比錫值錢,銅罐學生因此有點「搖擺」,搖擺,走路搖搖擺擺,大剌剌的,往往對錫罐學生出口不遜,他們甚至編了一首諷刺謠:「錫罐啊,錫罐啊,錫罐啊摔一下,落土馬上破,無破也去一半。」這是有押韻的。為了不甘示怯,錫罐學生也編了一首反諷謠:「銅罐銅罐,無體無款,有仇報仇,有冤報冤,考試時陣看誰較高山。」 [2]
阿盛這段文字勾起兩校早期校友童年難忘的回憶,兩段唸謠都有押韻,唸起來順口好記,現在回頭來重溫這兩段當時互相吐槽的唸謠,已經不再那麼劍拔弩張,反而感到俏皮好玩。
阿盛唸的是「西國民」(新民國小),自認「歹命子,毋認輸」,只有在考初中時「見真章」,來突顯自身的價值,在那個貧富尚有階級之分的年代,升學「聯考」似乎是所有貧寒家庭子弟翻身出頭的唯一機會,所以當時不管貧、富,惡補升學幾乎是全民運動。
對於那個時代小學的惡補,阿盛筆下也有生動的描述:
蚊子叮,瞌蟲咬,小學生涯似乎沒完沒了。升上五年級,除了算不完的雞兔同籠問題、火車過山洞問題,還加強背書。五年級下學期,背書背得最多,因為老師認為初中聯考試題重點會是在五年級這部分的課文,我們日日讀、日日寫、日日背誦……背誦不全、錯誤,只有一個結果,挨打。老師的藤條是真正的藤條,那種不剝皮去青的藤條,再怎麼用力都打不斷的藤條,有的同學試過幾次,老師休息去了,我們自習,膽子大的同學跑到講台上,拿起藤條,用力折彎,折不斷就是折不斷。[3]
現在國小要升學考的時代早就過去了,9年國民義務教育後,有好長一段時間,小學生的惡補升格變成國中生的夢靨,高中聯考、大學聯考逼得許多學子喘不過氣來,但至少是大家公認最公平的升學方法,拚了三年,在聯考結束的那一天總算可以一了百了、大玩特玩。後來說聯考一試定終身不好,升學主義作祟讓大家搞惡補,一堆有識之士煞有介事推動教育大改革,改成基測、學測,結果弄得無法一試完畢,還得考第二次,甚至還準備一些言不由衷的面試資料、穿著新買的衣服到處去面試,申請學校就讀,簡直比惡補更折騰人。現在12年國教的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大家不免擔心,那些永無止境的教育的亂象即將又再往上提升到高中、大學了。
看來發生在西國民學生身上的,一定也同樣出現在東國民,只是東國民欠缺作家親身經驗的描述。關於西國民的舊環境記憶,阿盛在他〈倒數第一名畢業〉文章中也有描述,在他畢業那年—民國51年(1962),學校校門口是一排水泥屋,專供升學班使用,只建一層,頂端鋼筋外露很長,許是準備以後要加蓋。屋後有木麻黃林,應是日治末期創校時種植的。水泥屋之外,校舍全是舊的木造日式平房。由於那個時代家庭很少有浴室,所以當時新民國小校內還有一座大澡堂,分男女學生用,還強制每周得洗澡一次。
至於東國民的舊環境呢,民國101年底,該校出版了一本校史繪本—《東國民物語》,書中藉兩隻綠繡眼小鳥的視野及與老樹的對話,以生動、淺易的筆觸牽引出校園的老記憶和難忘的往事。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一張張素描淡彩的圖畫,柔美的色調、炫迷的光影,每一張躍然紙上的老校景彷彿有說不盡的故事和回憶。學校編輯小組認為了解過去是開創未來的動力,讓學生明白學校過去的歷史,是所有課程在地化、本土化的開始,也是閱讀教育的起點。
東國民與西國民,無疑是臺灣許多小學的縮影,藉著作家阿盛的懷舊筆觸,喚起潛藏在許多新營人心中的童年記憶。